以次充好如何处罚
手律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消费权益 > 产品质量 > 产品质量检验法律知识

以次充好如何处罚

点击数:34 更新时间:2024-12-11

 
105863
厂家、商家生产销售产品应该要真实、诚信,但是一些消费者却发现了商家以次充好的行为,自己花了钱买到的产品且是假冒或是次品,在发生类似事情的时候很多人都会觉得不开心,那么,以次充好如何处罚?手心律师网小编为你仔细讲解。

以次充好的法律处罚

第一百四十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十条的规定,生产者和销售者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的行为,将受到法律处罚。

如果销售金额在五万元以上不满二十万元的,将被处以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的罚金。

如果销售金额在二十万元以上不满五十万元的,将被处以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的罚金。

如果销售金额在五十万元以上不满二百万元的,将被处以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的罚金。

如果销售金额在二百万元以上的,将被处以十五年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第一百四十九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十条的规定,销售金额在五万元以上的生产者和销售者,即使未构成上述行为的犯罪,也将根据第一百四十条的规定被定罪处罚。

第一百五十条

单位犯本节第一百四十条至第一百四十八条规定的犯罪的,将被判处罚金。对于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将根据各该条的规定进行处罚。

以次充好的索赔方式

如果发现商品以次充好的情况,消费者可以向经销商或者卖家索赔。

相关法律法规链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十条的规定,消费者享有公平交易的权利。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有权获得质量保障、价格合理、计量正确等公平交易条件,有权拒绝经营者的强制交易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二条的规定,经营者应当保证在正常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情况下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应当具有的质量、性能、用途和有效期限;但消费者在购买该商品或者接受该服务前已经知道其存在瑕疵的除外。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三条的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按照国家规定或者与消费者的约定,承担包修、包换、包退或者其他责任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或者约定履行,不得故意拖延或者无理拒绝。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二十六条的规定,生产者应当对其生产的产品质量负责。产品质量应当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并且不存在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险。如果产品存在使用性能的瑕疵,生产者应当在产品或者其包装上作出相应说明。

延伸阅读
  1. 工会在安全生产工作中有什么作用
  2. 造成安全事故对主要负责人如何处罚
  3. 伪造、盗窃、买卖、非法提供、非法使用武装部队专用标志罪的界定
  4. 从业人员有权拒绝违章指挥和冒险作业吗
  5. 对于安全事故责任由谁来认定

产品质量热门知识

  1. 揭开六大价格陷阱的真相
  2. 国务院法制办、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负责人就《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答记者问
  3. 食品生产企业制定企业标准的公开要求
  4. 我国现行的产品质量标准有哪些
  5. 在外就餐食物中毒应该找哪个部门投诉
  6. 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损害的由谁赔偿
  7. 年食品吃出异物如何赔偿
产品质量知识导航

热门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借款人无力偿还借款时的纠纷
  3. 民间借贷中的保证人
  4. 集体合同的效力
  5. 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所欠的债务,离婚时如何承担?
  6. 房屋相邻关系
  7. 借名买房纠纷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