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4 更新时间:2025-01-28
定金是指合同当事人为确保合同履行,根据法律或合同约定,由一方预付一定比例的合同标的额的金钱。定金包括立约定金、成约定金、解约定金和证约定金等。根据法律规定,定金的金额不得超过主合同标的额的20%。定金的目的在于督促当事人正确、积极履行合同权利。
定金具有非补偿性质,其适用不以实际损害发生为前提,独立于损害赔偿责任。因此,定金的主要作用是确保合同履行,而非补偿损失。根据我国《合同法》第116条的规定,如果对同一违约行为既约定定金又约定违约金,非违约方可以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责任形式。这意味着在针对同一违约行为时,定金与违约金不能同时使用。
违约金是指当事人预先设定的,在一方违约后作出独立于履行行为以外的给付。违约金主要具有补偿性特征,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惩罚性。根据《合同法》第114条第2款的规定,如果约定的违约金低于实际造成的损失,当事人可以请求法院或仲裁机构增加违约金;如果约定的违约金过高,当事人可以请求法院或仲裁机构适当减少违约金。因此,在主张违约金时,实际损失额是增加或减少的法定依据。
损害赔偿,又称违约损害赔偿,是指违约方因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合同义务给对方造成的损失,根据法律和合同约定应承担的赔偿责任。损害赔偿原则上仅具有补偿性质,而不具有惩罚性质。根据等价交换原则,任何民事主体一旦造成他人损害,都必须以等量的财产进行补偿。因此,一方违约后,必须赔偿对方因违约遭受的全部损失。
根据以上分析,定金、违约金和损害赔偿是三种不同的责任形式。根据《合同法》第116条的规定,针对同一违约行为既约定定金又约定违约金的情况下,非违约方可以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责任形式,即定金与违约金不能同时使用。然而,《合同法》对定金与损害赔偿金能否同时使用并没有明确规定。从理论上讲,定金与损害赔偿金的同时使用是符合《合同法》原则的,因为定金具有非补偿性质,独立于损害赔偿责任。因此,在特定情况下,定金与损害赔偿金可以同时主张。
例如,甲公司与乙公司订立一份总货款为20万元的购销合同。合同约定违约金为货款总值的5%。同时,甲公司向乙公司支付定金6千元。后来,乙公司违约,给甲公司造成2万元的损失。如果甲公司希望最大限度保护自己的利益并得到法律支持,可以要求乙公司双倍返还定金,并主张赔偿损失共计3.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