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32 更新时间:2023-10-01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68条,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可以认定为欺诈行为。
构成欺诈行为一般必须具备以下4个要件。首先,欺诈人必须具有欺诈的故意。欺诈的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陈述是虚伪的,并会导致对方陷入错误认识,而希望或放纵这种结果的发生。欺诈的故意包括陈述虚伪事实的故意和诱使他人陷入错误认识的故意。
在实际生活中,陈述错误事实并不少见,根据行为人的动机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行为人故意陈述错误事实,即构成欺诈的主观要件。第二类是行为人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认为陈述的错误事实是真实的,即他主观上并没有陈述错误事实的故意,此时不构成欺诈的主观要件。然而,如何区分行为人是否具有陈述错误事实的故意,却非易事。这主要需要从行为人的行为动机、知识经验以及其所处的客观环境去认定。
其次,欺诈人必须实施了欺诈行为。欺诈行为是指欺诈人故意陈述错误事实或故意隐瞒真实情况使他人陷入错误认识的行为。故意陈述错误事实和故意隐瞒真实情况是构成欺诈行为的两个方面。例如,故意将假冒伪劣商品说成质优价廉就属于故意陈述错误事实的行为。而故意不告知行为人有义务向他方说明的真实情况,也构成故意隐瞒真实情况的行为。在大部分国家的法律中,当行为人有义务说明真实情况而不说明、保持沉默时即构成欺诈。我国法律也规定了类似的规定,例如《产品质量法》第28条规定,在销售不具备产品应当具备的使用性能的产品时,销售者应当事先向消费者或用户作出说明,否则销售者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该规定表明在负有说明义务时保持沉默即构成欺诈。此外,根据诚实信用原则负有说明义务的行为人也不能保持沉默。
第三,被欺诈人必须因欺诈而陷入错误。错误是指对合同内容及其他重要情况的认识缺陷。构成欺诈,一般必须是被欺诈人的错误认识与欺诈人的欺诈行为之间具有因果关系。换言之,如果被欺诈人订立合同,那么必须是欺诈人提供的虚假情况与合同内容有密切关系,并且被欺诈人因欺诈人提供的虚假情况对合同内容发生了错误认识。
最后,被欺诈人的意思表示必须是因欺诈行为而作出的。如果被欺诈人的意思表示并不是因欺诈行为而作出的,那么也不构成欺诈。这表明被欺诈人的意思表示与欺诈行为之间具有因果联系。
根据你所说的情况,厂方的行为可能已构成民事欺诈行为。你可以要求进行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