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欺诈几倍赔偿
点击数:18 更新时间:2024-09-15
在购买食品的时候消费者可能会遇到以此充好的情况,大部分消费者面对这些情况的时候都会自己消化,其实可以去追究商家价格欺诈的责任,要求商家对自己进行赔偿。那么,价格欺诈几倍赔偿?手心律师网有更多知识,欢迎浏览。
价格欺诈赔偿法律解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经营者若存在欺诈行为,消费者有权要求增加赔偿金额,赔偿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价款或接受服务费用的三倍,不足五百元的按五百元赔偿。本法另有规定的情况,依照其规定执行。
价格欺诈行为的定义
国家计委于2002年1月1日颁布《禁止价格欺诈行为的规定》,明确将以下13种价格行为认定为价格欺诈行为:
- 标价与实际不符:商品的品名、产地、规格、等级、质地、计价单位、价格等与实际不符,并以此诱骗消费者或其他经营者购买。
- 两种标价并用:在同一交易场所同时使用两种标价,以低价吸引顾客并以高价结算。
- 欺骗性标价:使用欺骗性或误导性的语言、文字、图片、计量单位等标价,诱导他人与其交易。
- 无依据的价格表示:标示的市场最低价、出厂价、批发价、特价、极品价等价格表示无依据或无法比较。
- 折扣幅度不符:降价销售所标示的折扣商品或服务,其折扣幅度与实际不符。
- 处理品标示不全:销售处理商品时,未标示处理品和处理品价格。
- 价外馈赠标示不实:采取价外馈赠方式销售商品和提供服务时,未如实标示馈赠物品的品名、数量或馈赠物品为假劣商品。
- 价格附加条件不明示:收购、销售商品和提供服务带有价格附加条件时,未标示或含糊标示附加条件。
- 虚假优惠宣传:虚构原价、虚构降价原因、虚假优惠折价,谎称降价或将要提价,诱骗他人购买。
- 价格承诺不履行:收购、销售商品和提供服务前作出价格承诺,但未履行或不完全履行。
- 虚假比价诱骗:谎称收购、销售价格高于或低于其他经营者的收购、销售价格,诱骗消费者或经营者进行交易。
- 欺诈性掺杂、掺假:采取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短缺数量等手段,使数量或质量与价格不符。
- 虚假政府定价宣传:对实行市场调节价的商品和服务价格,谎称为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
价格欺诈的赔偿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一旦消费者受到价格欺诈的损害,他们有权要求经营者增加赔偿金额。赔偿金额应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最低不低于五百元。如果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消费者仍可要求五百元的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