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45 更新时间:2023-12-24
法律援助的主体分为实施主体和责任主体两个方面。
中国法律援助的三个专业实施主体是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工作者。律师主要提供诉讼法律援助,包括刑事辩护、刑事代理和民事诉讼代理等,以及非诉讼法律援助;公证员主要提供公证事项的法律援助;基层法律工作者主要提供法律咨询、代书、普通非诉讼事项的帮助等简易法律援助。
法律援助作为国家责任,其责任主体不仅限于行使国家行政管理权的政府,还包括国家司法机关以及所有的行政机关。然而,《条例》作为行政法规,只能对行政管理部门作出规定,因此也只能将之明确为政府责任。
司法行政机关公证管理部门和法律援助管理机构共同监督和指导公证法律援助工作。考虑到公证法律援助工作涉及两个职能部门,管理手段和效果相对较弱,因此明确由司法行政机关监督管理公证法律援助工作。同时,鉴于公证法律援助工作专业性较强,省公证协会按照协会章程的规定,对依据本办法实施的公证法律援助工作予以协助。
为了保障公证执业为民的原则,本次修订严格按照《安徽省法律援助条例》规定的援助范围进行。同时,在公证法律援助范围上,采用直接援引相应条目的方式,以方便查看。
本次修订进一步细化了公证法律援助程序,明确了当事人申请公证法律援助的援助机构、公证援助机构审查方式以及公证法律援助指派通知书的制作和送达对象等内容。
公证法律援助事项办结后,公证机构应当建立该事项法律援助的专门卷宗,复印一份留存归档,原件报法律援助机构存档保管。鉴于公证法律援助的援助主体是公证机构,且公证机构本身对卷宗及其保管要求严格,因此要求原件留存公证卷宗,复印件报法律援助机构存档。同时,优化了卷宗材料内容,减化至3项。
为了确保有限的公证法律援助资源依法给予真正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体,增加了“当事人以不正当手段获得不应享有的公证法律援助的,公证机构应当及时通报给指派的法律援助机构,并根据法律援助机构的要求,决定是否继续办理该援助事项”的规定,体现了公证法律援助的公平和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