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6 更新时间:2024-05-30
2009年1月16日,天津市某中级人民法院受理了刘某诉河北某建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建业公司)和天津市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房地产公司)建设工程分包合同纠纷案。该案中,房地产公司作为发包方,建业公司作为承包方,刘某以实际施工人身份提起诉讼,要求支付欠付的工程款1200余万元,施工的工程项目为北辰区某旧村改造工程。
一个多月后,该案于2月24日开庭,房地产公司递交中止审理申请书,理由是已向北辰法院提起另一诉讼,彼案与该案相互关联。同一天,建业公司收到北辰区法院的应诉文书,房地产公司以原告身份起诉建业公司,请求退还多支付的工程款200余万元,工程名称依然为北辰区某旧村改造工程,案由为施工合同纠纷。
北辰法院认为,两案的案由、原被告、争议的关键问题以及被告应承担的责任都不同,驳回了建业公司的管辖权异议。二审中级法院也维持了原裁定,认为两案当事人主体及诉请等均不一致,后案不属于重复立案。
建业公司不服,认为法院的裁定违反法律规定。根据建业公司的观点,由于两起案件基于同一法律关系或法律事实,当事人以不同诉讼请求分别向有管辖权的不同法院起诉,应当合并审理。
笔者认同建业公司的观点,认为确定管辖权问题涉及对事实的定性和对法律的解释。北辰法院应当裁定将后一案件移送前一法院合并审理。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债权关系的主体是特定的。债权人有权向债务人请求付款,债务人只有给付义务债权人的权利。这种特定债权人向特定债务人请求付款的法律关系被称为债权的相对性。在建筑行业中,实际施工人与转包人、违法分包人之间存在合同关系,转包人、违法分包人与发包人(业主)之间也存在合同关系。因此,三方当事人之间存在承包与违法分包、转包两层法律关系。
然而,在实际施工领域,存在大量违法分包、非法转包、挂靠施工的现象。为了保护实际施工人的合法权益并方便案件审理,最高人民法院于2004年发布了《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根据该解释,实际施工人可以以发包人为被告提起追索工程款的诉讼,并可以追加转包人或违法分包人为本案当事人。
根据本案中房地产公司、建业公司与刘某签订的协商纪要,刘某是实际施工人,与房地产公司的权利义务关系明确,房地产公司也明知并真实表示了这一事实。因此,在后一个房地产公司起诉建业公司的诉讼中,完全可以追加刘某为共同被告。在两个案件中,一个审理"欠付",一个审理"多付",判定"欠付"和"多付"的依据就是同一个工程的工程造价。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规定,当事人基于同一法律关系或法律事实发生纠纷,以不同诉讼请求分别向有管辖权的不同法院起诉的,后立案的法院应当将案件移送先立案的法院合并审理。因此,建业公司要求两案合并管辖审理的异议申请并没有违反法律规定。
在审判实践中,虽然有些关联纠纷案件看似相互独立,人民法院采用了分别立案、分别审理、分别裁判的方式。然而,与传统的民事审判方式相比,合并审理几个相互关联的诉讼在诉讼效率、法院成本、判决书的协调和统一、消除错误判决的成本等方面都更有利。为了保证程序公正,更好地实现实体公正,两案合并审理是符合事实和法律要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