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4-07-18
诉讼保全,也称为财产保全,指的是在法院审理案件期间,为了防止被告转移、隐匿或变卖财产,法院根据职权采取的保护措施,以确保将来判决能够顺利执行。具体的措施包括查封、扣押和冻结。通常情况下,财产保全是由原告提出申请,由法院审查决定是否采取财产保全措施。如果原告没有提出申请,但是争议的财产可能会受到损坏、失去或其他危险,法院可以根据职权采取保全措施。
2015年1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以下简称《民诉法新司法解释》),该解释从2015年2月4日起生效。根据《民诉法新司法解释》第487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冻结被执行人的银行存款的期限不得超过一年,查封、扣押动产的期限不得超过两年,查封不动产、冻结其他财产的期限不得超过三年。如果执行申请人申请延长期限,人民法院应在查封、扣押、冻结期限届满之前办理续行手续,续行期限不得超过前款规定的期限。”与《通知》和《规定》相比,《民诉法新司法解释》对财产保全期限进行了全面修订,具体表现为:
将存款冻结期限从六个月延长为一年,将动产查封、扣押期限从一年延长为两年,将查封不动产、冻结其他财产期限从二年延长为三年,与审理期限基本匹配。
取消了续行保全期限不得超过第一次保全期限一半的限制性规定,使得第一次保全期限与续行保全期限的规定保持一致,避免了执法标准的不统一。
根据《民诉法新司法解释》第156条的规定:“人民法院采取财产保全的方法和措施,依照执行程序相关规定办理。”该条规定被放置在“保全”一章中,清晰地告诉人们,审理程序中有关财产保全的期限应根据《民诉法新司法解释》第487条的规定确定。
如果申请人的起诉或诉讼请求被生效裁判驳回,且财产保全尚未到期,根据《民诉法新司法解释》第166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可以裁定解除保全。
综上所述,《民诉法新司法解释》从审理程序到执行程序,从第一次保全到续行保全,再到保全的解除,对财产保全期限进行了全面、清晰、合理的规定,有利于统一大家的认识,也有利于司法实务操作。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92条的规定,采取诉讼保全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必须由于当事人一方的行为或其他原因,存在使判决不能执行或难以执行的客观可能性,而不是主观臆断。例如,某些案件的审理需要较长时间,而争议的财产易于变质腐烂。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当事人的申请或职权采取保全措施,处理变卖和折价保存。
采取诉讼保全的案件应当具有给付内容,例如给付一定的金钱或某一物品。对于仅仅涉及确认或变更的诉讼,判决没有给付内容,根本不存在判决不能执行或难以执行的危险,因此不适用诉讼财产保全制度。但是,对于兼有给付内容的确认或变更诉讼,可以适用诉讼财产保全制度。
诉讼财产保全主要根据当事人的申请而采取,但如果当事人没有提出申请,人民法院在必要时也可以依职权裁定采取诉讼保全措施。
申请必须向受诉人民法院提出,不得向非受诉人民法院申请诉讼财产保全。非受诉人民法院也不得受理此类申请。
如果当事人的申请符合上述条件,人民法院可以裁定采取财产保全措施。为了防止因保全错误而给被申请人造成损失,且申请人无力赔偿的情况发生,可以要求申请人提供担保,如果申请人不提供担保,则可以驳回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