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3-11-21
诉讼时效中断是指在诉讼时效期间,由于特定法定事由的发生,已经过去的时效期间被视为无效,待中断事由消除后,诉讼时效重新开始计算。
对于涉及合同违约的诉讼时效中断,主要涉及到诉讼时效的法定事由和法律后果。以下是关于诉讼时效中断的法定事由和法律后果的介绍:
根据民法通则第140条的规定,中断诉讼时效的事由包括起诉、请求和认诺。这些事由是由当事人根据其主观意愿进行的行为。诉讼时效的目的是促使权利人行使请求权,消除权利义务关系的不稳定状态。如果当事人通过实施这些行为,使权利义务关系重新明确,那么诉讼时效就没有继续计算的必要,应当予以中断。
1.起诉:权利人通过诉讼程序主张权利,要求法院强制义务人履行义务。起诉行为是权利人通过法院行使请求权的方式。因此,诉讼时效会因此中断,并从法院判决生效之时重新开始计算。
2.请求:指权利人直接向义务人提出履行义务的要求。这种行为是权利人在诉讼程序之外行使请求权的方式。通过改变不行使请求权的状态,诉讼时效会被中断。
3.认诺:即义务人在诉讼时效进行中直接向权利人表示同意履行义务。通过义务人的认诺,双方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重新明确,诉讼时效被中断,并且立即重新开始计算。认诺的方式有很多种,包括部分偿还、请求延期支付、支付利息、提供履行担保等。
根据民法通则第140条规定的以下情形,应当认定为中断诉讼时效的“当事人一方提出要求”:
(一)当事人一方直接向对方当事人送交主张权利的文件,并且对方当事人在文件上签字、盖章或者以其他方式可以证明该文件已经到达对方当事人;(二)当事人一方通过邮寄信件或者数据电文方式主张权利,并且信件或者数据电文已经到达或者应当到达对方当事人;(三)当事人一方是金融机构,按照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从对方当事人账户中扣收欠款本息;(四)当事人一方下落不明,对方当事人在国家级或者下落不明的当事人一方住所地的省级有影响的媒体上刊登具有主张权利内容的公告。但是,如果法律和司法解释另有特别规定,则适用该规定。
在第(一)项情形中,如果对方当事人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签收人可以是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负责收发信件的部门或者被授权主体;如果对方当事人是自然人,签收人可以是自然人本人、同住的具有完全行为能力的亲属或者被授权主体。
诉讼时效中断的事由发生后,已经过去的时效期间被视为无效,中断事由存在期间,诉讼时效不进行计算,中断事由终止后,重新开始计算诉讼时效。然而,如何确定中断事由的终止取决于事由的性质:
1.因请求或同意中断时效的,书面通知应在到达相对人时终止;口头通知应在相对人了解时终止。在时效期间重新开始计算后,如果权利人再次请求或义务人再次同意履行义务,诉讼时效可以再次中断。
2.因提起诉讼或仲裁中断时效的,应在诉讼终结或法院作出裁判时终止;如果权利人申请执行程序,应在执行程序完毕时终止。
3.因调解中断时效的,如果调解失败,则在失败时终止;如果调解成功并达成合同,则在合同规定的履行期限届满时终止。
对于涉及合同违约的诉讼时效中断,合同违约的请求权也存在诉讼时效中断的问题。如果在合同违约之日起两年内没有发生诉讼时效中断的情况,将会失去胜诉的权利。因此,请根据以上所介绍的法定中断事由及时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