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审判中如何应对专家法律意见书
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4-01-11
对法院而言,除法院主动组织专家进行论证的之外,其他的专家法律意见书特别是受案件一方当事人或其家属委托出具的,却不得不面对一些问题、产生一些疑问。如所谓的专家法律意见书真伪如何审查?法院是否应当接收,以何种名义或途径接收?接收后又如何对待?产生上述问题的根源,在于一些专家论证意见书在真实性、正当性、客观性上存在可质疑之处。在真实性上,仅凭专家“签名”很难确认,提供的一方常常称辗转多人才获得该意见书,无法提供专家的联系方式,即便提供了,或者通过专家实名微博、邮件等方式联系,真伪也未必能确认;但如果要求参加论证的专家到现场确认或者大费周章地去搞笔记鉴定,高昂的成本使之不具有现实性。
专家论证意见书在司法审判中的角色及问题探讨
引言
在我国,诉讼权利的实施必须依法明文规定。然而,专家法律意见书作为一种证据类型,却并未明文规定。专家意见书往往由一方当事人委托出具,存在一定的主观认识和利益关系,因此其客观性备受质疑。本文将探讨专家论证意见书在司法审判中的角色及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方案。
专家论证意见书的角色及问题
专家论证意见书在司法审判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其客观性受到质疑。首先,大多数专家意见书是由一方当事人委托出具的,其描述往往带有主观认识,容易产生“先入为主”的认知。其次,专家意见书所依据的证据由委托方提供,真实性、全面性和收集程序的正当性无法保障。此外,专家意见书往往是有偿提供的,委托方与专家存在利益关系,中立地位受到质疑。
解决方案一:转化为代理意见或辩护意见
针对受一方委托出具的专家论证意见,建议法院引导当事人通过办理委托手续,将专家论证意见转化为代理意见或辩护意见。这样可以使专家意见以合法的诉讼定位参与庭审,也给予了另一方当事人对专家意见进行质证、辩驳的权利。
解决方案二:将其视为民意表达之一
对于未接受任何一方委托,专家以个人名义发表的意见,应视为民意表达的一种。法院可以不予接受这种专家意见,但也应以适当的方式关注并认真对待。法院应建立健全民意沟通表达机制,将专家意见作为意见或建议进行认真、客观地考虑,并在适当时机公开回应。
解决方案三:充当外援“智囊团”
对于受刑事案件控方委托进行的专家论证和法院主动组织的专家论证,可以将其视为外援“智囊团”,以补充法官、检察官的知识结构。专家咨询意见应多元化,邀请持不同意见的专家参与讨论和论辩。专家意见应保持“幕后性”,仅作为法官内部咨询的参考,并保持保密性。
结论
专家论证意见书在司法审判中具有一定的问题,但也可以通过转化为代理意见或辩护意见、视为民意表达之一以及充当外援“智囊团”等方式加以解决。法院应积极应对专家意见,既不过分依赖也不完全忽视,以确保司法公正和独立。同时,法院应建立健全的民意沟通表达机制,处理好专家意见与司法独立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