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6 更新时间:2023-12-30
根据《法律援助条例》的规定,公民在以下情况下可以向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援助:
1. 依法请求国家赔偿。
2. 请求给予社会保险待遇或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3. 请求发给抚恤金、救济金。
4. 请求给付赡养费、抚养费、扶养费。
5. 请求支付劳动报酬。
6. 主张因见义勇为行为产生的民事权益。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对其他法律援助事项作出补充规定。
公民还可以就上述事项向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咨询。
在刑事诉讼中,以下情况之一的公民可以向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援助:
1. 犯罪嫌疑人在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后或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因经济困难没有聘请律师。
2. 公诉案件中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近亲属,自案件移送审查起诉之日起,因经济困难没有委托诉讼代理人。
3. 自诉案件的自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自案件被人民法院受理之日起,因经济困难没有委托诉讼代理人。
在公诉人出庭公诉的案件中,如果被告人因经济困难或其他原因没有委托辩护人,人民法院为被告人指定辩护时,法律援助机构应当提供法律援助。对于盲、聋、哑人、未成年人或可能被判处死刑的被告人,无须对其经济状况进行审查,法律援助机构也应提供法律援助。
公民经济困难的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和法律援助事业需要规定。如果申请人住所地的经济困难标准与受理申请的法律援助机构所在地的标准不一致,以受理机构所在地的标准为准。
在打官司之前,原告应当确定自己的纠纷是否属于法院的受理范围。不要以为任何争议法院都会受理。例如,如果纠纷需要先经过行政复议,而原告未经过行政复议程序,法院是不会受理的。在合同纠纷中,如果双方在合同中约定了争议解决机构,法院也不会受理此案。劳动争议案件必须先经劳动仲裁后法院才会受理。
确定被告的身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能准确确定被告,法院很可能不受理诉讼。另外,处理纠纷可能有多种诉讼方式和多个可选择的被告,正确选择被告涉及具体案情和诉讼策略的制定,需要一定的诉讼技巧。如果无法判断,最好请教律师。
法院审理案件以事实为依据,而主要依据是证据。作为原告,充分准备证据非常重要。在没有收集到基本证据之前提起诉讼往往是不明智的。正确的做法是在诉前调查举证,然后决定是否起诉以及如何进行诉讼。
根据诉讼法的规定,法院受理案件还涉及管辖权问题,包括地域管辖和级别管辖等。选择没有管辖权的法院提起诉讼,法院会告知原告向有管辖权的法院提起诉讼。为了减少不必要的精力消耗,最好不要选择错误的法院。在某些案件中,原告可能有多个有管辖权的法院可选择,这对诉讼有较大影响,应认真考虑。
在诉状中,诉讼请求是非常关键的。正确确定诉讼请求将决定案件的性质,务必认真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