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今日起开始实施
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其它经济类法律 > 环保法 > 环保法法律法规法律知识

武汉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今日起开始实施

点击数:21 更新时间:2024-12-04

 
96345

《武汉非遗保护条例》的重要亮点

《武汉非遗保护条例》是武汉市首部非遗保护地方性法规,将于2016年11月1日正式施行。该条例对国家非遗法、省非遗条例进行了继承和拓展,并在许多方面进行了新突破和新阐释。下面是该条例的重要亮点:

一、突出“保护”二字

《武汉非遗保护条例》将“保护”作为主线贯穿全文,并明确将其作为大保护概念的一部分。具体包括保护、传承、利用、发展四个方面,并强调了不同的保护方式,突显了武汉的地方立法特色。

二、明确政府是非遗保护的责任主体

该条例明确规定了市区人民政府的职责,包括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建立非遗保护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重大问题;设立非遗保护专项资金,提供经费保障;实行绩效管理责任制,加强考核和监督检查;统筹建设非遗公共文化设施等。

此外,该条例还明确了政府相关部门的职责,并规定市区人民政府应根据实际需要建立和完善保护机构,加强专门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三、实施分级保护制度

《武汉非遗保护条例》提出了分级保护原则,对国家、省、市、区四级名录中的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实行重点保护,编制专项计划,设立专题展示场所或博物馆,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设立工作室,并对其收徒传艺给予补贴;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可以设立专题展示场所或博物馆,可以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设立工作室;对市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按照项目保护规划实施保护。

四、实施分类保护制度

鉴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广泛性、丰富性和差异性,以及其不同的生存状况和传承情况,《武汉非遗保护条例》确立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分类保护的原则。对存续状态受到威胁、濒临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实施抢救性保护;对客观存续条件已经消失或基本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实施记忆性保护;对受众较广泛、活态传承基础较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实施传承性保护;对传统技艺、传统美术和传统医药药物炮制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实施生产性保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数量集中、特色鲜明、形式和内涵保持完整的村镇、街区或特定区域实施区域性整体保护。此外,文化主管部门还建立了濒危项目名录和技艺项目名录进行重点保护。

五、倡导非遗保护的社会化传承

《武汉非遗保护条例》提出了对本市老字号企业的传统技艺进行优先推荐列入本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的政策;规定保护单位和传承人共同选拔项目学艺者,并制定培养计划,传授技艺;通过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指导和帮助代表性传承人申报相应专业技术职称;支持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开设非遗相关专业或传承班,培养专门人才;对符合条件的非本市户籍代表性传承人可以优先转入本市户籍。

六、明确非遗区域流动的权责关系

《武汉非遗保护条例》针对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流动现象,规定了非遗保护单位与传承人之间、保护单位与流动区域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和保护单位跨区域设立传承场所;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和保护单位在本市设立传承场所,依法开展传承活动;规定本市引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相关政策,对符合条件的非本市户籍代表性传承人可以优先转入本市户籍。

七、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

《武汉非遗保护条例》在上位法原则规定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鼓励、支持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园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列为本市旅游形象宣传内容;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产品和服务;市区政府对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单位和个人,在资金、场所、宣传推介、产品营销等方面予以扶持和帮助,对符合政策的给予税收优惠或资金扶持;利用武汉高校及研究机构优势,支持开展非遗保护科学研究,提高非遗保护和利用水平;鼓励支持依法开展非遗代表性项目的国内外合作与交流;代表性传承人和保护单位有权依法优先利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密切相关的天然原材料。

八、鼓励非遗保护的社会参与

《武汉非遗保护条例》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鼓励政府保护与民间保护相结合,财政投入与社会资金投入相结合,鼓励社会力量兴建非遗基础设施;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行业协会和相关专业协会,按照各自章程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及相关的学术交流、咨询服务、权益维护等活动;鼓励和支持其他社会组织、公民、法人开展非遗文献、典籍、资料的整理、翻译、出版,开展以弘扬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目的的文化艺术创作;明确开展非遗保护的合作方式,通过研究、收藏、展示、传承、捐赠、志愿服务等方式,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九、明确非遗保护的执法机构及“冒用者”的法律责任

《武汉非遗保护条例》明确规定,对违反非遗条例行为的应当由文化主管部门依法实施行政处罚,文化主管部门可以依法委托同级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机构实施。该条例还规定,单位和个人不得冒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保护单位的名义开展传承、传播活动,并设定了行政处罚。

延伸阅读
  1. 有关人员在非遗保护工作中滥用职权如何处罚
  2.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相关法律责任
  3. 有关部门人员侵犯调查对象风俗习惯怎么办
  4. 破坏非遗组成部分的实物如何承担责任

环保法热门知识

  1. 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十二五”发展规划
  2. 环境税的理论渊源
  3. 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的举证责任谁承担
  4. 新修改的法律规定加强了河长制的相关内容
  5.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6. 居民噪声扰民标准
  7. 在自然保护区砍树向哪个部门投诉
环保法知识导航

热门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借款人无力偿还借款时的纠纷
  3. 民间借贷中的保证人
  4. 集体合同的效力
  5. 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所欠的债务,离婚时如何承担?
  6. 房屋相邻关系
  7. 借名买房纠纷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