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4 更新时间:2024-04-01
在传统的民事侵权法律关系中,侵权人与被侵权人处于平等的法律地位。然而,在环境侵权中,由于双方在信息掌控、经济实力等方面存在现实差距,使得被侵害的权利得不到救济,出现了结果的非公平。环境法以环境社会利益为本位,转变了传统私法中以契约为基础的抽象平等,将人看成具体人,对环境侵权法律关系中弱势主体一方进行倾斜保护。体现在法价值上是要从抽象公平走向实质公平。
环境法作为一种新型社会法域的产生,是由于传统公法和私法无法解决环境问题所导致的。环境侵权作为一种特殊的侵权关系,与传统民事侵权有所不同。环境侵权的特点包括:环境侵权的原因行为在价值判断上的社会妥当性、合法性;环境侵权的不平等性,表现为加害人具有特殊经济、科技、信息实力和法律地位,而受害人则多为普通农民、渔民和市民;环境侵权的潜伏性、复杂性、广泛性和间接性;环境侵权兼具公害性和私害性。基于这些特性,环境法以社会利益为本位,要求实现结果的实质公平。
环境法的定位为以社会利益为本位的社会法,是为了满足环境侵权中的新型公平关系的要求。新型公平关系的前提是将环境法定位于社会法,而不是传统的以个人利益为本位的私法。在这种定位下,环境法能够体现与传统法不同的公平要求和实现方式。
实质公平关系是环境侵权中的一种新型公平关系。在这种关系中,环境法通过倾斜保护弱势主体一方,以实现社会利益为导向,弥补双方在信息掌控、经济实力等方面的现实差距,确保被侵害的权利能够得到救济。这种实质公平关系的建立需要对环境侵权中的归责原则和无过失责任进行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以构建具体的法律制度。
本文的研究旨在探讨环境侵权中的实质公平关系,并分析其在环境法理论研究中的必要性与可行性。通过对新型公平关系的研究,有助于完善我国的环境法律制度,保护弱势主体的权益,促进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法、环境侵权、社会法、新型公平关系、实质公平、公益诉讼、归责原则、无过失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