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8 更新时间:2024-03-13
为了规范电子商务行为并为其提供法律保障,我国于2003年4月开始了电子签名法的起草工作。在起草过程中,我国充分借鉴了联合国《电子商务示范法》以及其他国家的相关立法,并广泛听取了国内电子商务和法律方面专家的意见。
2004年4月2日,经过两次修改和审议,我国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了《电子签名法》,并决定于2005年4月1日起实施。
《电子签名法》明确规定,当事人可以约定使用或不使用电子签名、数据电文。若当事人约定使用电子签名、数据电文的文书,则该文书不因采用电子签名、数据电文形式而失去法律效力。这意味着电子签名与手写签字或盖章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并使现行的民商事法律适用于电子文件。
为确保电子签名的安全和可靠性,电子签名必须满足一系列条件,如电子签名制作数据属于电子签名人专有、签署时电子签名制作数据仅由电子签名人控制、签署后对电子签名的任何改动可被发现等。这些条件为电子签名的可靠性提供了严格的法律规定。
电子商务需要第三方对电子签名人的身份进行认证,这个第三方被称为电子认证服务机构。为确保电子交易的安全可靠,电子签名法规定了认证服务市场准入制度,并明确了政府对认证机构实行资质管理的制度。此外,电子认证服务机构还需满足严格的人员、资金、技术、设备等方面的条件限制。
《电子签名法》明确规定了电子合同中数据电文的发送和接收时间、地点,以及电子签名人向电子认证服务提供者申请电子签名认证证书的程序等。此外,法律还规定了电子认证服务提供者的服务原则,以及电子签名人和认证机构各自应承担的法律义务和责任。
《电子签名法》采用了联合国电子签名示范法的“技术中立”原则,即只规定了可靠的电子签名应达到的标准,而没有限定使用哪种技术来实现这一标准。这为未来新技术的应用留下了空间。
《电子签名法》增加了有关政府监管部门法律责任的条款。法律明确指出,负责电子认证服务业监督管理工作的部门的工作人员,如果不依法履行行政许可、监督管理职责,将受到行政处分;如果构成犯罪,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这一条款针对我国市场信用制度落后、电子商务环境不完善的现状,加强了对监管人员的法律责任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