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4 更新时间:2023-10-22
签发空头支票是一种严重的票据违法行为,但并非所有签发空头支票的行为都涉及诈骗。关键在于行为人是否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过失签发空头支票不构成本罪。那么如何认定签发空头支票的行为呢?
支票出票行为包括支票制作和支票交付两个环节。只有这两个环节都完成,才能认定支票出票行为。例如,张某填写了支票并在上面签字盖章,但由于某些原因将其锁进了抽屉并未交付给收款人。因为支票未交付,不能认定为签发空头支票。
签发空头支票可以分为几种情况:一是出票时账户内没有资金,持票人在提示付款前也未存入资金,账户一直处于空户状态;二是出票时账户虽有资金,但资金不足,开出的支票金额超过存款金额,持票人在提示付款前也未补足资金,账户一直处于欠资状态;三是出票时账户内有足够资金,但行为人在持票人提示付款前将存款提空,导致账户突然变为空户。在以上情况下签发的支票都可以认定为签发空头支票。
行为人将签发空头支票作为支付手段,实际上不付对价地获取了他人的财物,这个财物通常是商品货物或其他有经济价值的物品。获取是指事实上的占有控制。
要认定签发空头支票,关键在于行为人对自己银行账户资金情况的认识程度。在我看来,行为人在签发支票时,必须明确知道自己账户内没有资金或资金不足,并且在签发支票后故意不存入或补足资金,才能认定其具有诈骗他人财物的罪过。
签发与预留印鉴不符的支票是另一种常见的滥用票据权利进行票据诈骗的方式。根据《票据法》第83条规定,开立支票存款账户时应预留本人的签名样式和印鉴。
与签发空头支票诈骗的认定类似,对于签发与预留印鉴不符的支票诈骗,需要注意行为人是否故意,并且是否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此外,签发与预留印鉴不一致包括完全不一致和部分不一致,只要行为人故意使银行拒付即可认定。
在司法实践中,如果行为人在签发支票后故意更换部分或全部预留印鉴,与签发与预留印鉴不符的支票行为类似,其实质仍然是一种签发与预留印鉴不符的支票行为。只要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故意更换预留印鉴以使签发的支票不获支付,就构成票据诈骗罪。当然,如果行为人更换预留印鉴是因为正常的法定代表人变更或代理人更换等情况导致先前开出的支票被拒付,情况将有所不同。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办法》的规定,银行可以与出票人约定使用支付密码作为审核付款的条件。在实践中,我国许多地区在支票业务中都使用支付密码。如果行为人签发密码错误的支票,同样会被银行拒付。
另一个常见的问题是,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故意签发与预留银行密码不一致但与预留印鉴一致的支票骗取财物。这种行为是一种典型的票据诈骗行为,与签发与预留印鉴不一致的支票进行诈骗几乎没有区别。然而,由于新《刑法》第194条对此没有明确规定,因此无法以"签发与预留印鉴不一致的支票"行为定罪,只能以普通诈骗罪进行处罚。
签发无资金保证的汇票、本票或在出票时做虚假记载也是一种诈骗行为。
在签发汇票、本票时,必须有一定的资金保证票据兑现。如果出票人明知自己账户没有足够的资金或资金保证,仍然签发汇票、本票,就构成诈骗行为。所谓无资金保证是指出票人在承兑汇票、本票时没有按票据支付的能力。认定汇票、本票无资金保证的标准是在汇票、本票到期付款时出票人没有支付能力。行为人签发无资金保证的汇票、本票的目的是逃避票据支付义务,骗取他人财物。其罪过特征是行为人明知自己账户没有足够的资金或资金保证,并且明知所签发的汇票、本票无法得到承兑或保证,仍然故意签发。
虚假记载是指在汇票、本票上记载与真实情况不一致的票据事项,除签章以外的票据记载事项。要认定票据虚假记载行为,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一是在票据上记载与真实情况不一致的事项;二是记载事项必须是除签章以外的票据记载事项;三是必须在票据有关事项的空白处直接记载;四是虚假记载必须出于诈骗目的。与票据的变造不同,票据虚假记载仅限于汇票、本票的出票环节,不包括背书、提示承兑、付款和保证等环节。如果在后续环节对票据的记载进行补充或修改,则可能构成伪造或变造票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