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4 更新时间:2023-11-11
逾期举证的法律后果之一是证据失权,即当事人逾期提供的证据失去证据效力。证据失权意味着逾期提供证据的当事人丧失了证明自己事实主张和反驳对方的权利,法院也不会对其逾期提供的证据进行审理。
当事人逾期提供证据确有正当理由的情况下,该证据可以作为失权后果的例外,允许提出,但当事人需要承担证明正当理由存在的责任。
由于举证时限是证明责任的内在要求,当事人未能按照举证时限要求有效完成举证时,在待证事实真伪不明的情况下,当事人应当承担不利的诉讼结果。
根据《民事诉讼证据规定》,逾期举证的后果以证据失权为原则。只有符合新的证据条件时,才不会发生失权的后果。然而,逾期举证的后果过于严厉,缺乏缓冲环节,需要进行调整以满足审判实践的需要。
为了缓解逾期举证存在的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在2008年发布了《举证时限规定的通知》,试图通过对举证期限的操作进行调整和明确新的证据判断标准,以缓解证据失权效果。然而,由于民事诉讼法对当事人程序保障的基本制度结构没有改变,逾期举证的后果仍然以证据失权为原则。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65条的规定,当事人逾期提供证据又无正当理由的,可能面临证据不被采纳,或者证据虽被采纳但遭受训诫、罚款的处罚的后果。
根据当事人逾期提供证据的主观状态,适用不同的后果。根据最高院的立场,应当考虑当事人主观上是否存在故意或者重大过失。
当事人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逾期提供证据的情况下,原则上会发生证据失权的后果。但是,涉及基本事实证明的证据不会失权,但当事人会受到训诫和罚款。
非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逾期提供证据的情况下,不会发生证据失权的后果,法院会采纳这些证据,并对当事人进行训诫。
无论当事人逾期提供证据的主观过错程度如何,都不能免除对方当事人要求其赔偿相应损失的责任。对方当事人要求赔偿因逾期提供证据而增加的必要费用,例如交通、住宿、就餐、误工、证人出庭作证等,法院可以支持该要求。这种赔偿责任属于私法上的责任。
在审判实践中,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当事人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逾期提供的证据与案件基本事实有关,法院在审查时应当判断该证据是否有证明价值,是否使要件事实的存在更有可能或者没有可能,而不能仅仅根据当事人的主张确定。
如果法院对逾期提供证据的当事人处以罚款,应当在民事诉讼法规定的限额内,结合当事人逾期提供证据的主观状态、诉讼标的价额、当事人的举证能力等因素进行综合判断。
【法条链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一百零二条:当事人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逾期提供的证据,人民法院不予采纳。但该证据与案件基本事实有关的,人民法院应当采纳,并应依照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五条、第一百一十五条第一款的规定予以训诫、罚款。当事人非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逾期提供的证据,人民法院应当采纳,并应当当事人予以训诫。当事人一方要求另一方赔偿因逾期提供证据致使其增加的交通、住宿、就餐、误工、证人出庭作证等必要费用的,人民法院可予以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