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41 更新时间:2024-07-13
个人信息被公司用于做账是否违法,需考虑是否经过员工同意。未经同意进行假账行为将承担责任。
做假账属于违法犯罪行为,若尚未构成犯罪,应受到行政处罚;若构成犯罪,将依照我国刑法追究刑事责任。
我国会计法、税收征收管理法、刑法等均对假账行为规定了相应的处罚措施。根据情节的轻重,可给予行政处罚或刑事处罚。以下是相关法律依据:
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若尚未构成犯罪,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通报,可对单位处以5000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处3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若为国家工作人员,还应受到所在单位或有关单位依法给予的撤职直至开除的行政处分;对涉及的会计人员,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将吊销其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纳税人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账簿、记账凭证,或在账簿上多列支出或不列、少列收入,或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或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的行为构成偷税。对纳税人的偷税行为,税务机关将追缴其不缴或少缴的税款和滞纳金,并处不缴或少缴税款的50%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若构成犯罪,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纳税人采取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账簿、记账凭证,在账簿上多列支出或不列、少列收入,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或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若偷税数额占应纳税额的10%以上不满30%且偷税数额在1万元以上不满10万元,或因偷税被税务机关给予二次行政处罚又再次偷税的,可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偷税数额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金;若偷税数额占应纳税额的30%以上且偷税数额在10万元以上,可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偷税数额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金。若扣缴义务人采取前述手段,不缴或少缴已扣、已收税款,数额占应缴税额的10%以上且数额在1万元以上,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