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9 更新时间:2023-11-07
根据合同法第四十七条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合同,经法定代理人追认后,该合同有效,但纯获利益的合同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而订立的合同,不必经法定代理人追认。
在合同成立后,合同的效力要么走向有效(追认),要么走向无效(否认或撤消),并且是自始的有效或无效。在有效或无效之前的状态就是效力待定状态。即使合同最后走向无效,也没有缔约过失责任,如果行为时是限制行为能力,但过一段时间后取得了完全行为能力,追认权就不再是法定代理人行使,而是已经取得完全行为能力的本人。
相对人可以催告法定代理人在一个月内予以追认(无论是否善意)。如果法定代理人未作表示,视为拒绝追认。合同被追认之前,善意相对人有撤销的权利(追认权优于撤消权)。撤销应当以通知的方式作出。需要注意的是,善意并不能使合同有效,只是有撤消权而已。效力待定合同的撤消权不需要经过法院,通知即可。
根据合同法第四十八条规定,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以被代理人名义订立的合同,未经被代理人追认,对被代理人不发生效力,由行为人承担责任。相对人可以催告被代理人在一个月内予以追认。被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视为拒绝追认。合同被追认之前,善意相对人有撤销的权利。撤销应当以通知的方式作出。
根据合同法第四十九条规定,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以被代理人名义订立合同,相对人有理由相信行为人有代理权的,该代理行为有效。
根据合同法第五十一条规定,无处分权的人处分他人财产,经权利人追认或者无处分权的人订立合同后取得处分权的,该合同有效。
并非所有的行为都可以被撤消,因此不能因为一种行为可以撤消就认为是可撤消的民事行为。同样地,不能因为一种撤消权不能行使就认为其他撤消权也不能行使。可撤销合同本身从一开始就有效,但如果撤消后自始无效。合同撤消后产生的后果和宣告无效的后果相同。
根据合同法第五十四条规定,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以下合同:
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当事人请求变更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不得撤销,而可以进行变更。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若干问题的意见》第73条规定,对于重大误解或者显失公平的民事行为,当事人请求变更的,人民法院应当予以变更;当事人请求撤销的,人民法院可以酌情予以变更或者撤销。
根据合同法第五十五条规定,撤销权消灭的情形包括:
欺诈和重大误解的区别在于:欺诈是对方故意的错误性陈述导致,而重大误解一般是对方过失的错误性陈述导致。重大误解必须是对合同本身内容的误解,而不能是其他方面的误解。为了保护交易的安全,重大误解一般适用于双方都有误解的情况,少数情况下可以是只有一方误解,例如对交易主体的误解。
需要注意的是,欺诈和几种类似行为的区别:
第三人的欺诈不能动摇合同当事人之间的效力,除非合同当事人知道对方受欺诈。如果不仅是知道第三人欺诈,甚至和第三人串通了,则行为无效。
除了合同法中的欺诈是可撤消的,在其他法律中都是无效的。胁迫如果是直接针对人身,如用刀威逼,这种行为是危害公共利益的,应该认定无效而不是可变更可撤消。因此,这里指的胁迫一般是精神上的,并且是手段和目的违法。
一方当事人利用优势或者利用对方没有经验,致使双方的权利义务明显违反公平、等价有偿原则的,可以认定为显失公平。显失公平是对欺诈、胁迫、乘人之危、重大误解的兜底。需要注意的是,格式条款由于具有反复适用的特性,涉及公共利益,因此不是可变更、可撤消,而是无效。违约金显失公平的也不是可变更、可撤消,而是由法院给予调整。
无效的民事行为从成立之日起就是绝对、当然、确定、自始无效。然而,也存在一些例外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