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7 更新时间:2024-02-25
根据劳动法和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用人单位在劳动者发生工伤后承担工伤赔偿义务。然而,在劳动者尚未进行工伤认定之前,双方当事人可以通过自愿协商的方式订立赔偿协议,该协议不与法律规定相冲突,应认定为合法有效。
在本案中,双方协商的过程是在自愿的基础上进行的,双方应对预期的风险有预判能力。因此,如果事后劳动者经认定为工伤,他应承担这个风险,不得再主张相关权利;如果事后劳动者经认定不属于工伤,用人单位应承担这个风险,不得要求劳动者返还赔偿金。综合以上分析,双方签订的协议应认定为合法有效。协议中约定劳动者不得就此事再主张相关权利,可以认定劳动者已放弃了要求工伤赔偿的权利,不应向法院起诉。
尽管劳动者有权处分自己的私权利,但这种处分行为应建立在劳动者充分知晓自己权利内容的基础上。在本案中,劳动者在与用人单位进行协商时并没有进行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导致其对自己的权利内容及状态的认识不充分。双方协议约定的赔偿金额远低于劳动者依法应获得的赔偿数额,对劳动者不利。因此,该协议应予以撤销,用人单位应依法支付劳动者的各项工伤待遇。
笔者同意第二种意见。根据劳动法的立法原则,应保护劳动者的权益。在本案中,劳动者在协商过程中对自己的权利不充分了解,导致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协议对劳动者不利。因此,应根据公平原则撤销该协议,用人单位应支付劳动者应得的工伤待遇。
此外,对于工伤赔偿协议的法律效力问题,应根据双方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和是否违反强制性法律规定来判断。只要协议中的赔偿条款属于双方真实意思表示且未违反强制性法律规定,且获赔方不能证明用人单位采用欺诈、胁迫等手段,该条款应认定为有效。
在实际操作中,为了保障受伤职工的生活和治疗,可以在工伤认定之前通过自愿协商的方式进行相应折低。这样可以减轻受伤职工的经济负担,更符合公平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