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鉴定后还有工资吗
点击数:7 更新时间:2023-12-07
员工在工作中受伤经过认定确定是工伤时候,就可以进一步的进行鉴定,然后拿到相应的保险赔偿。在工伤鉴定之后拿回了相关的补偿,很多劳动者就想要自己的工资能正常发放。那么,工伤鉴定后还有工资吗?手心律师网有更多知识,欢迎浏览。
工伤鉴定后是否还有工资待遇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工伤鉴定后,根据伤残等级的不同,劳动者可能会享受不同的工资待遇。以下是根据伤残等级划分的具体情况:
一至四级伤残
对于一至四级伤残的劳动者,他们将保留劳动关系但退出工作岗位,并享受以下待遇:
- 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根据伤残等级,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支付一定比例的本人工资。
- 伤残津贴:根据伤残等级,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按月支付一定比例的本人工资。
- 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当工伤职工达到退休年龄并办理退休手续后,停发伤残津贴,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
五至六级伤残
对于五至六级伤残的劳动者,他们将保留劳动关系,并享受以下待遇:
- 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根据伤残等级,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支付一定比例的本人工资。
- 伤残津贴或工资:用人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安排适当工作,若难以安排工作,则按月发放伤残津贴,标准为本人工资的一定比例,同时用人单位需按规定为其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
七至十级伤残
对于七至十级伤残的劳动者,他们将享受以下待遇:
- 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根据伤残等级,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支付一定比例的本人工资。
- 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劳动、聘用合同期满终止,或者劳动者本人提出解除劳动、聘用合同的情况下,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由用人单位支付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
需要注意的是,停工留薪期内,劳动者由用人单位按月支付工资。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过12个月,但在伤情严重或情况特殊的情况下,经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不得超过12个月。工伤职工在停工留薪期满后仍需治疗的,可以继续享受工伤医疗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