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8 更新时间:2023-12-22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交通事故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被认定为工伤。具体情况包括:
如果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发生交通事故,这种情况下可以被认定为工伤。
如果在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时发生交通事故,也可以被认定为工伤。
如果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而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可以被认定为工伤。
如果患有职业病,也可以被认定为工伤。
如果在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也可以被认定为工伤。
如果在上下班途中发生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在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上发生事故伤害,也可以被认定为工伤。
除以上情况外,还有其他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应当认定为工伤的情形。
工伤保险是社会保险制度的一部分,为劳动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遭受意外伤害、患职业病以及因此导致的死亡、劳动能力丧失等情况提供必要的医疗救治、生活保障、经济补偿、医疗康复、社会康复和职业康复等物质帮助。
对于工伤职工,根据伤残程度和生活自理程度的等级鉴定,以及劳动能力鉴定的结果,进行相应的工伤待遇安排。伤残程度分为十个等级,生活自理程度分为三个等级。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用人单位应按照一定比例缴纳工伤保险费,个人不缴纳。例如,北京市的工伤保险缴费比例为企业每月缴费总基数的0.2%-2%,职工个人不缴纳。
在工伤赔偿中,雇主无责任阶段的理论基础是18世纪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的“风险分担”理论,也被称为“危险自负说”。
19世纪下半叶,劳动者的抗争取得了一定胜利,工伤责任开始由雇主承担“过失赔偿”的原则。
19世纪末期,随着劳工斗争的进展和社会的进步,英国、德国等国家确认了“职业危险原则”,工伤责任进入了雇主“无过失责任”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