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4-06-02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等相关规定,工伤认定是由工伤保险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进行的,旨在判定受伤害职工的伤害性质。然而,在工伤认定期间,如果劳动关系存在纠纷,应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直接确认劳动关系的存在与否,而不是通过劳动仲裁程序进行处理。以下是相关理由: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八条第二项规定,工伤认定申请需要提交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虽然表面上要求当事人举证,实际上是授予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对提交的证明劳动关系材料进行审查和判断的权利,从而确认当事人双方劳动关系的存在与否。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在《关于劳动行政部门在工伤认定程序中是否具有劳动关系确认权请示的答复》中明确指出,劳动行政部门在工伤认定程序中具有认定受伤害职工与企业之间是否存在劳动关系的职权。因此,在工伤认定程序中,即使单位对劳动关系提出异议,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也应调查核实,并要求单位提供与劳动关系有关的材料,以确认劳动关系的存在与否。
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规定,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适用该法。根据该法第五条的规定,发生劳动争议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这意味着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有权对劳动关系争议进行确认。然而,并非所有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都必须由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处理。正如前述,工伤认定程序中发生的劳动关系争议应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查并确认,而其他劳动关系争议可以由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进行确认,例如在请求给付工资时发生的劳动关系争议。
对于劳动关系存有争议的准工伤案件,如果由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对劳资双方的关系进行确认,再到法院起诉、上诉、申诉,通常需要约1年的时间。然而,如果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利用职权调查核实,确认劳动关系,并作出因工负伤的决定,将为受伤害职工节省约1年的时间,并避免额外的诉讼给受伤害职工带来更大的伤害。因此,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充分行使工伤认定程序中对劳动关系确认的职权。否则,即使劳动者提供了真实的劳动合同、工资凭证等证据,只要单位对劳动关系提出异议,就让其走仲裁程序,将严重违背公平、公正的法律原则。此外,《工伤保险条例》要求提交劳动关系证明材料的规定也将失去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