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争议管辖法院
点击数:7 更新时间:2023-10-26
劳动争议诉讼是指劳动争议当事人对仲裁机构的裁决不服,持劳动争议裁决书依法向人民法院进行诉讼,要求保护其合法权益的一种劳动争议处理方式。这种诉讼形式是解决劳动争议的最后一个程序,也是对劳动争议的最终处理。劳动争议诉讼制度首先要解决人民法院受理劳动争议案件的范围和各级人民法院之间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分工和权限问题,即人民法院对劳动争议案件的主管和管辖问题。劳动争议的受案范围也称劳动争议的主管制度,是指确定人民法院与其它机构处理劳动争议的分工和权限,是指人民法院受理劳动争议案件的范围,即人民法院可以受理哪些劳动争议案件。下面,跟着手心律师小编来看看。
劳动争议管辖法院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管辖范围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作为国家授权处理劳动争议的机构,每一个仲裁委员会都有一定的管辖范围,即负责管辖本区域内发生的劳动争议。根据劳动合同履行地和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原则,劳动争议由劳动合同履行地和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委员会进行管辖。通常情况下,劳动合同履行地和用人单位所在地是相同的。然而,在现代社会中,工商业繁荣,异地经营越发普遍,用人单位到了异地办厂的时候,为了节省用工成本,通常会雇佣当地劳动力。因此,用人单位所在地和劳动合同履行地可能不一致。当双方当事人分别向劳动合同履行地和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时,劳动合同履行地的劳动争议委员会将负责管辖,这一规定体现了便民原则。由于用人单位通常具有诉讼的经济实力优势,劳动合同履行地的劳动争议委员会的管辖权可以减轻劳动者奔波两地所付出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成本。
法院管辖权异议的劳动争议
劳动争议的处理采用仲裁前置的程序,对仲裁结果不满意的一方可以依法向法院提起诉讼。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21条的规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负责管辖本区域内发生的劳动争议。劳动争议由劳动合同履行地或者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管辖。双方当事人分别向劳动合同履行地和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的,由劳动合同履行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管辖。”该条规定了劳动争议仲裁的劳动合同履行地优先管辖原则。然而,对于仲裁结果不满意的劳动争议双方当事人,任何一方都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这种诉讼情况可以分为三种:员工起诉、企业起诉和双方都起诉。如果员工起诉,通常会选择在劳动合同履行地提起诉讼,这样就避免了仲裁管辖地与法院管辖地不一致的情况。如果企业起诉,可能会出现起诉地与仲裁地不一致的情况。如果双方都起诉,从便于劳动者的角度出发,应当由劳动合同履行地的法院进行管辖。
劳动合同履行地与用人单位所在地不一致的问题
当劳动合同履行地与用人单位所在地不一致时,仲裁是由劳动者在合同履行地提出的,起诉是由企业在用人单位所在地提出的。那么问题是,如果没有在用人单位所在地进行仲裁,是否可以直接在用人单位所在地提起诉讼。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8条的规定:“劳动争议案件由用人单位所在地或者劳动合同履行地的基层人民法院管辖。劳动合同履行地不明确的,由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基层人民法院管辖。”这意味着劳动合同履行地和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法院都有对劳动争议的管辖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