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7 更新时间:2023-10-10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应当以劳动合同的约定为准。即使只签订了上班工时协议而未签订劳动合同,该协议仍然具有法律效力。然而,如果用人单位违反法律规定,将被视为违法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八条的规定,用人单位在招用劳动者时,应当如实告知劳动者工作内容、工作条件、工作地点、职业危害、安全生产状况、劳动报酬,以及劳动者要求了解的其他情况。同时,用人单位有权了解劳动者与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基本情况,而劳动者也应当如实说明。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十七条的规定,劳动合同应当具备一系列条款,包括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劳动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证或其他有效身份证件号码、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以及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纳入劳动合同的其他事项。
除了上述必备条款外,劳动合同还可以约定试用期、培训、保守秘密、补充保险和福利待遇等其他事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明确规定,建立劳动关系时应当签订劳动合同,且劳动合同应当以书面形式签订。然而,在实践中,仍有不少企业与其职工建立劳动关系时没有签订书面合同,这种情况通常被称为“事实劳动关系”。
从劳动法原理上分析,劳动争议是否受理,取决于争议双方是否存在劳动关系,以及争议是否属于劳动争议范围,而不是关注这种关系是否合乎法定形式。尽管事实劳动关系存在建立形式上的缺陷,但仍然被视为劳动关系,属于劳动法的调整范围。因此,事实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发生劳动争议时,可以向劳动争议处理机构申诉,相关机构应予受理。
根据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劳部发〔1995〕309号)的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劳动争议,不论是否签订劳动合同,只要存在事实劳动关系,并符合《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117号)的受案范围,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均应受理。
用人单位应当根据劳动合同约定和国家规定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
首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结合各种灵活多变的用工形式,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可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对劳动报酬的金额、支付时间、支付方式等进行平等协商,约定一种对双方都更切实可行的劳动报酬制度。
同时,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还需遵守国家相关规定,主要包括:
总之,用人单位在支付劳动报酬时需要遵循劳动合同约定和国家规定,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