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7 更新时间:2024-01-09
(一)限定涉密信息的知悉范围,只对必须知悉的相关人员告知其内容;
(二)对涉密信息载体采取加锁等防范措施;
(三)在涉密信息的载体上标有保密标志;
(四)对涉密信息采用密码或者代码等;
(五)签订保密协议;
(六)对涉密的机器、厂房、车间等场所限制来访者或提出保密要求;
(七)确保信息秘密的其他合理措施。
(一)该规定要求经营者采取合理保密措施的目的是为了防止信息泄漏。经营者在采取保密措施时应明知为什么采取该措施,即在主观上具有对有关信息作为商业秘密保护的意愿。
(二)要求经营者采取的保密措施要与其信息的商业价值等具体情况相适应。对于某些信息来说,采取成本高昂的保密措施可能不适当;而对于构成经营者核心竞争力、具有巨大商业价值的信息,无论采取多严格的保密措施都不为过,只要能保证正常经营活动的进行。
(三)针对经营者采取的具体保密措施,需要考虑信息载体的特性,即不同载体应采取不同的保密措施,根据具体情况量身定制,而非一概而论。
(四)保密措施应被负有保密义务的主体所识别,负有保密义务的人不能识别经营者的保密措施,说明经营者未将信息视为商业秘密对待。
(五)保密措施的设立应达到阻止他人通过正当方式轻易获取同样信息的最低程度。
(六)第3款列明的7种保密措施存在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即“在正常情况下足以防止涉密信息泄漏的”。经营者仅采取这7种措施是不够的,还需要确保这些措施在正常情况下能够防止涉密信息泄漏。这些情形是单独成立的“保密措施”,并非要求同时具备这些保密措施。
(七)从第3款列明的保密措施来看,司法解释并未对保密措施的合理性提出过高要求,有的甚至只是象征性的措施,比如“在涉密信息的载体上标有保密标志”。因此,当前司法政策对商业秘密保密措施构成要件的要求并不高,有利于保护商业秘密权利人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