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7 更新时间:2024-01-23
被告陈某是A牌号车的驾驶员,某县甲单位的职工,被告甲单位是A牌号车的所有人。2010年2月6日,被告徐某驾驶的B牌号重型车在某路段侧翻于高速公路路面,货车上装载的货物撒落后占据了路面200多平米,被告徐某未设置警示标志。约一两分钟后,被告陈某驾驶A牌号车与前方的B牌号车尾部发生碰撞,导致原告彭某在A牌号车副驾驶座上受伤。某高速交警大队认定此次交通事故中,被告陈某和被告徐某负有同等责任,原告彭某不负事故责任。
本案的焦点在于判断陈某的行为是否属于公车私用,以及其所在单位是否应承担赔偿责任。
根据事实,被告甲单位是A牌号机动车的所有人,被告陈某是该单位的职工,被告陈某驾驶A牌号车发生交通事故所造成的民事责任应由机动车所有人承担。考虑到被告陈某与原告彭某之间的亲友关系,原告彭某无偿搭乘被告陈某驾驶的便车,根据公平、合理的原则(好意同乘),可以减轻其赔偿责任。因此,法院判决被告甲单位赔偿263376元。
本案的争议焦点在于公车私用的认定。如果能确认陈某的驾车行为属于公车私用,依据我国《侵权责任法》第四十九条的规定:“因租赁、借用等情形机动车所有人与使用人不是同一人时,发生交通事故后属于该机动车一方责任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强制保险责任限额内予以赔偿。不足部分由机动车使用人承担赔偿责任;机动车所有人对损害的发生有过错的,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因此,根据该规定,民事责任应由机动车使用人陈某承担。
在本案中,陈某是甲单位的职工,与被告甲单位存在利害关系,车辆管理制度是内部规定,对第三人无约束力。根据民事诉讼原则中的“谁主张,谁举证”,甲单位应承担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因此,法院认为甲单位提供的证据不足以认定陈某属于公车私用,无法确定陈某的行为属于公车私用。因此,甲单位应承担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