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6 更新时间:2024-03-28
根据《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公安部70号令)》规定,交通肇事逃逸是指发生交通事故后,交通事故当事人为逃避法律追究,驾驶车辆或者遗弃车辆逃离交通事故现场的行为。
行为人在逃逸时必须明知自己的行为导致了交通事故的发生。如果行为人没有意识到交通事故的发生而离开现场,则不能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例如,孙某驾驶摩托车超速行驶时,因路上颠簸导致乘坐人员跌落并死亡。然而,孙某对此一无所知,仍然继续驾车狂奔,直至被人发现将其截获。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孙某并不明知刘某的死亡与交通事故有关,不能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而应认定为一般交通肇事罪。需要强调的是,所谓的明知是指行为人知道或应当知道自己的行为造成交通事故,如果行为人应当知道自己的行为造成交通事故而装作不知道,逃离事故现场的,仍应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
肇事人逃跑的目的大多是为了逃避法律追究,但也有少数人是因为其他目的,如害怕遭到被害人亲友及其他围观群众的殴打而逃跑。这些人往往在逃离现场后,很快通过报告领导或报警等方式,接受法律的处理。因此,在认定时有必要区分逃离现场的目的,以保证准确适用法律。例如,司机宋某违章驾车撞死一人,正当宋某对该人进行抢救时,该人的亲友及当地群众前来殴打宋某。宋某被逼无奈,驾车逃离现场,直接到当地公安派出所报案。在这种情况下,宋某的逃跑行为不能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
在认定交通肇事后逃逸时,一般会考虑行为人是否逃离事故现场且不向公安机关报案。具体情节需要综合考虑,而不仅仅限定于逃离事故现场。总之,认定交通肇事后逃逸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