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6 更新时间:2023-09-19
原告徐某是横峰县红桥垦殖场白沙岭分场三队的村民,1994年与郑某结婚并生子。根据国家政策规定,徐某及其儿子的户口未能迁往县城,仍保留在原籍,因为徐某父亲是户主。由于这一原因,红桥垦殖场白沙岭分场三队要求徐某及其儿子缴纳所有税费,徐某也按规定缴纳了应缴纳的税费。
横峰县进行了“一河两岸”工程,征用了被告部分田地,并对土地征用进行了补偿。补偿款项按每人1480元的标准发放给村民,用于再生产。然而,被告未将补偿款项发放给原告及其儿子。原告多次要求被告按照村民待遇发放土地征用补偿款项,但未获得回应,因此将此案诉至法院。
横峰县人民法院审理认为,原告徐某及其儿子是被告村民,已缴纳了相关税费并履行了义务,应享受与其他村民同等的权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75条和《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条例》第11条的规定,法院判决被告应向原告及其儿子支付每人1480元的征地补偿费。
本案涉及到“出嫁女”权利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经济和政治方面限制或剥夺了“出嫁女”的权利,使其无法平等享受村民待遇,例如国家征收土地应支付的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地上附属物补偿费和青苗补偿费等。处理此类案件时,需要正确处理涉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确认问题、村民意思自治合法性问题和权利义务对等问题。
根据各地的司法实践,取得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通常以取得所在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户籍为基本依据。在目前我国户籍制度未改革和放开的情况下,户籍是权利和身份识别的主要标志。此外,还需要遵循两个原则:以在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中生产和生活为基本原则,以承担该农村集体组织村民所应承担的义务为原则。
在本案中,原告的户籍仍在被告处,并且按被告村民的身份履行了各种义务,因此具备了被告村民的条件。关于村民意思自治问题,一些地方以此为由剥夺相关人员的村民待遇。根据我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村集体是一个自治组织,有权决定各种补偿费的分配方案。村民自治是村集体依法享有的对本村事务的自我管理权,应依法进行。法院审查分配方案时不仅要进行程序合法性审查,还要进行内容合法性审查。
另外,权利与义务相一致原则是处理“出嫁女”相关案件的重要原则。在民事活动中,应遵守公平原则。当民事主体之间发生利益冲突时,需以权利和义务是否对等来平衡双方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