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46 更新时间:2024-11-16
持续履行是一种违约责任的履行方式,但其可行性是首要条件。对于涉及金钱的合同责任,持续履行可以无条件适用。然而,对于非金钱的合同责任,《合同法》第一百一十条规定了以下情况下可以免除持续履行的责任:
所谓违约责任,指当事人在违反合同责任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合同责任包括法律规定的当事人的合同责任、合同约定的当事人的合同责任,以及根据诚实信用原则在合同履行过程中产生的附随责任等(详见本攻略26)。违反上述合同责任均属于违约。
归责原则是现代社会的一般归责准则,无论是社会生活还是司法实践都存在这种倾向。然而,这种归责准则并非我国《合同法》的主流。现行的1999年《合同法》主要采取严格责任准则,即除具有不可抗力等法定或约定的免责情形外,当事人未按合同约定履行合同责任的,应承担违约责任,无论其是否存在过失。
根据我国《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规定:“当事人未履行合同责任,或履行合同责任不符合约定的,应当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首先,如果合同可以继续履行,当事人应当继续履行。如果履行不符合约定,需要采取一定的补救措施以防止损失发生或损失扩大,当事人可以要求违约方采取补救措施。而在继续履行或采取补救措施之后,仍然存在其他损失的,应当承担补偿损失的责任。
根据《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三条规定:“当事人未履行合同责任或履行合同责任不符合约定的,给对方造成的损失,损失赔偿额应当相当于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包括履行合同后可能获得的利益,但不得超过违反合同一方在缔结合同时预见到或可能预见到的因违反合同而给对方造成的损失。”
补偿损失的范围一般以违约行为给对方造成的损失为限,其中包括原有财产利益的损失以及类似合同得到履行的合同的可得利益的损失。确定其范围的是违约行为与损害结果的因果关系,即损害结果是由违约行为造成的。同时,《合同法》对合同一方当事人违约时应承担的违约责任进行了限制,即如果当事人在缔结合同时对部分损失没有预见或难以预见,那么违约方对这部分损失不承担违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