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中的拒绝履行和迟延履行区别
点击数:1 更新时间:2025-04-13
合同一旦成立就对双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双方当事人就应当按照合同的约定履行各自义务,但有时候也会出现一方当事人拒绝履行和迟延履行的情况。可能大多数读者朋友都知道,这两种情况都会构成相应的违约责任,但是并不明白这二者有何区别。今天,手心律师网小编就给大家好好唠叨唠叨。
拒绝履行的概念
拒绝履行,又称毁约,是指债务人明知能够履行合同义务,却以不法方式表示不履行。根据我国《合同法》第94条第2项规定:“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拒绝履行通常表现为债务人明确表示不履行债务,有时也可以通过行为来表达不履行债务的意思,例如债务人将应交付给债权人的标的物转卖给他人。
构成拒绝履行的条件包括:
- 存在合法有效的债务关系。如果没有合法有效的债权债务关系存在,就不存在拒绝履行的问题;
- 债务人有明确的拒绝履行意图。这可以是明示的,也可以通过行为来体现;
- 债务人主观上是故意的。即债务人明知存在债务且有能力履行,却选择不履行;
- 债务人没有正当理由拒绝履行债务。只有债务人没有正当理由拒绝履行债务时,才能构成拒绝履行。
迟延履行的概念
迟延履行,又称债务人延迟或逾期履行,是指债务人明知能够履行合同义务,但在履行期限届满时却未履行债务的情况。
迟延履行的构成要件包括:
- 必须存在有效的债务债权关系;
- 债务履行期限已经届满;
- 债务客观上是可以履行的状态;
- 债务人没有正当理由导致债务处于滞后状态。如果债务人享有同时履行抗辩权或留置权等延迟履行的抗辩权,那么债务人的迟延履行是合法的,不构成迟延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