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9 更新时间:2023-10-05
合同的实际履行是指根据合同约定的标的,当事人应当按照合同约定进行履行,不能以合同约定之外的方式进行履行,也不能通过赔偿代替履行。即使当事人已经支付了违约金或赔偿了损失,也不能免除其按照合同约定进行履行的义务。只有在实际履行已经成为不必要或不可能的情况下,才允许不按照合同约定进行履行。
根据具体合同的不同,合同的标的可以是物或行为。例如,供应合同的标的是物,来料加工合同的标的是行为(即承揽方提供的劳务),包工包料的建筑工程承包合同的标的是完成的工程项目。货币也可以作为合同的标的,因为货币是一种等价物。因此,合同的标的不仅限于物,实际履行的含义也不仅局限于实物履行。
在我国,实际履行已成为当事人在履行合同中必须遵循的准则。合同管理机关和人民法院在处理合同纠纷案件时,以实际履行为依据,明确责任;立法机关在制定合同法律时,必须贯彻实际履行的原则。这是由我国经济制度所决定的。我国是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合同是实现国家计划的重要工具。因此,依法成立的合同能否实际履行,不仅影响当事人的权益,还直接影响国家计划的实现。鉴于实际履行的重要性,我国相关法律已将其确认为合同履行的基本原则。
自我国公布经济合同法以来,合同的实际履行原则逐步得到贯彻,取得了一定成绩。然而,仍存在许多问题和影响实际履行的因素。从实践中可以看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和因素:
一些上级领导机关和业务主管部门中,有些人不善于综合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管理经济,而只习惯于使用行政命令的方式。他们通过发命令、打电话、批条子等方式干预下属单位签订的合同,使下属单位无法按照合同约定进行实际履行。个别单位甚至采取调离工作的方式对付坚持实际履行原则的人员。
计划不周的问题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于对客观形势认识不足,对实际情况掌握不全面,导致制定的计划指标过高,或者在客观情况发生变化后未及时修正计划,导致依据计划订立的合同无法实际履行。另一种情况是人为造成的,即在下达计划时,不断提高指标要求,同时削减原材料供应,导致执行单位只能订立开口合同而无法实际履行。
有些单位的法定代表人和承办人对签订合同的法律性质认识不足,或者根本没有意识到合同依法订立后对双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违反合同将承担法律责任。因此,他们只追求眼前利益,在有利可图的情况下签订合同,而不考虑实际履行的原则。
一些违法活动,如利用合同非法牟利等行为,严重影响合同实际履行的原则。据合同管理机关和人民法院提供的数据,此类违法活动占合同纠纷案件的约10%。这些违法活动不仅使实际履行原则无法贯彻,还扰乱正常的经济秩序,影响国家现代化建设。
除了上述问题和因素外,还有其他一些影响合同实际履行的情况,如能源、运输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和因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法制方面,主要归结为无法可依、有法难依和有法不依。
计划不周导致合同无法实际履行的问题长期存在,与我国缺乏关于计划方面共同遵守的准则(如计划法)有直接关系。例如,如何追究下达计划机关的责任?如何确定其应承担的具体责任?如何监督或强制其履行责任?这些问题无法得到解决。尽管建国以来已经公布了一些关于计划方面的法律,但这些法律大多已无法完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因此,在计划不周导致合同无法实际履行的情况下,由于无法可依,问题往往无法得到解决。导致下达计划机关可以不承担任何责任,而原本无责任的执行单位却要承担责任。
以上列举的只是实践中常见的几种影响合同实际履行的问题和因素。希望本文能解决您的相关问题。如果您还有任何疑问,欢迎在本网进行法律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