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4-09-11
《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生效,而《合同法》的有效期限为2020年12年31日,届时与《民法典》相冲突的条款将失效,并由新颁布的司法解释取而代之。
根据《合同法》的规定,涉及婚姻、收养、监护等身份关系的协议,适用其他法律的规定。这些协议包括结婚协议、离婚协议、收养协议、监护协议、遗赠扶养协议等。根据这一规定,上述协议不受《合同法》的调整,即它们不属于《合同法》所规范的合同。尽管这些协议在性质上也是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但其与市场经济活动存在本质区别,因此具有特殊的法律调整需求。
《合同法》之所以如此规定,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其一,合同主要涉及市场交易即商品交换关系,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律形式。而与身份有关的协议缺乏直接的经济内容,与市场经济活动存在本质的区别,其自身运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对其法律调整的特殊性。
其二,在我国目前,婚姻家庭法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我们认为,婚姻、收养、监护等身份关系的协议仍然属于一般意义上的合同。将身份关系当做合同关系处理是将人格商品化的观点是不成立的,这种观点是建立在对合同本质的误解基础上的。合同的本质应为合意,而非仅仅经济性。从这个意义上说,身份协议当然属于合同。
目前,普遍认为婚姻家庭关系属于市民社会关系,即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婚姻家庭法也是传统民法的亲属编,婚姻家庭关系属于民法所调整的范畴。然而,现行的《合同法》是作为规范市场经济的法律而存在的。不具有直接经济内容的身份协议不受该法调整是合适的。否则,不仅可能越权代庖,还会导致法律体系的混乱。解决婚姻家庭法单独立法的问题只能由未来的民法典来解决,《合同法》难以承担此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