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产品责任的损害是如何赔偿的
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保险法 > 保险类别 > 产品责任险法律知识

我国产品责任的损害是如何赔偿的

点击数:15 更新时间:2023-09-15

 
605
(一)我国立法上对损害赔偿范围的规定

我国《产品质量法》对损害与赔偿的规定

我国修订的《产品质量法》第41条和第44条规定了损害和赔偿的范围。第41条规定:“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缺陷产品以外的其他财产损害的,生产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第44条规定:“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受害人人身伤害的,侵害人应当赔偿医疗费、治疗期间的护理费、因误工减少的收入等费用;造成残疾的,还应当支付残疾者生活自助具费、生活补助费、残疾赔偿金以及由其扶养的人所必需的生活费等费用;造成受害人死亡的,并应当支付丧葬费、死亡赔偿金以及由死者生前扶养的人所必需的生活费等费用。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受害人财产损失的,侵害人应当恢复原状或者折价赔偿。受害人因此遭受其他重大损失的,侵害人应当赔偿损失。”

我国产品责任立法对损害赔偿范围的规定

我国产品责任立法规定的损害包括人身损害和财产损害。人身损害是指因缺陷产品造成的人体和健康的损害,包括肢体的损伤、残废、容貌的损毁以及身心的疾病和死亡等。

关于精神损害赔偿

对精神损害赔偿的认可

精神损害是产品责任案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与人身损害有很大的不同。精神损害又称非财产上损害,指不具有财产上价值的精神痛苦和肉体痛苦。近年来我国学者就是否应当对精神损害进行赔偿进行了大量的争论。在学说上进行争论的同时,司法实践上,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于1997年3月15日判决了我国第一起因产品缺陷造成的精神损害赔偿案,即贾*宇人身损害赔偿案,以审判实践对精神损害赔偿作出了肯定的回答。在该案件的判决中法院指出:“根据民法通则第一百一十九条规定的原则和司法实践掌握的标准,实际损失除物质方面外,还包括精神损失,即实际存在的无形的精神压力和痛苦。本案原告在事故发生时尚未成年,身心发育正常,烧伤造成的片状疤痕对其容貌产生了明显影响,并使之劳动能力部分受限,严重地妨碍了她的学习、生活和健康,除肉体痛苦外,无可置疑地给其精神造成了伴随终身的遗憾和伤痛,必须给予抚慰和补偿。精神损害赔偿65万元的诉讼请求明显过高,其过高部分不予支持。”最后判决被告赔偿原告贾*宇精神损失赔偿金10万元,总计判赔273257.83元。

损害赔偿的法律依据

我国是否有关于精神损害赔偿的法律依据,对此过去曾有截然相反的两种认识。曾经参加过1993年《产品质量法》起草工作有关人士认为:“产品质量法中没有规定对于因缺陷产品而造成人身损害时,侵害人应当承担的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这是因为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各方面意见也不一致,需要进一步研究,条件成熟后再作出法律规定”。而国家技术监督局局长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草案)的说明〉》中指出,对产品质量责任的规定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用户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过去,最高人民法院曾经函复有关部门以及批复下级法院,肯定因交通事故致人死亡应对死者家属酌情给予抚恤或者经济补偿,既表示对死者负责,也是对死者家属精神上的安慰。可以认为这是审判实践中确认精神损害赔偿责任的最早先例。1994年1月1日起施行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1条和第42条中规定了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人人身伤害的赔偿范围中有“残疾赔偿金”和“死亡赔偿金”。2000年7月8日通过修改的《产品质量法》第44条中侵害人的赔偿范围有“残疾赔偿金”和“死亡赔偿金”的规定。有学者当时主张-应将“残疾赔偿金和死亡赔偿金”归入精神损害赔偿的范畴。但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产品质量法》都是通篇不见精神损害赔偿的字眼,法律没有精神损害赔偿的明确立法规定。值得欣喜的是最高人民法院于2001年3月8日以法释[2001]7号《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的司法解释形式对精神损害赔偿作出了认可。根据该司法解释第一条规定,自然人因下列人格权利遭受非法侵害,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受理:(一)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二)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三)人格尊严权、人身自由权。第八条第二款规定,因侵权致人精神损害,造成严重后果的,人民法院可除判令侵权人承担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等民事责任外,可以根据受害人一方的请求判令其赔偿相应的精神损害抚慰金。第九条规定精神损害抚慰金包括以下方式:(一)致人残疾的,为残疾赔偿金;(二)致人死亡的,为死亡赔偿金;(三)其他损害情形的精神抚慰金。

惩罚性赔偿金的确立

惩罚性赔偿金的含义

惩罚性赔偿金是作为惩罚被告的一种方式而给予原告的超过其实际损失的损害赔偿金。它是英美法系国家在侵权行为法领域普遍设立的一种制度,尤其是美国产品责任法中一个有特色的重要制度。

关于是否应设立惩罚性赔偿制度的争论

对产品责任中是否应设惩罚性赔偿制度,学术界有不同观点。有学者认为不应规定惩罚性赔偿,理由是在损害赔偿之债中,偿大于失或偿小于失都是违反民法的公平和平等原则的,必须偿与失相当才能符合民事立法的要求。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在产品责任制度中,应设置惩罚性赔偿,其理由除在于补偿需要、价格转移、责任保险及危险控制外,还在于可在一定程度上剥夺生产者的隐性利润以及可以鼓励消费者提起产品侵权诉讼。

我国对惩罚性赔偿金的立法现状

我国的《民法通则》和《产品质量法》都没有惩罚性赔偿金的规定。然而,一些法律文件和司法解释已经开始承认和规范惩罚性赔偿金的应用。例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规定了对有欺诈行为的经营者应增加赔偿消费者受到的损失,金额为购买商品的价款或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一倍。此外,最高人民法院于2003年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也规定了对商品房买卖合同中的违约行为可以要求赔偿不超过已付购房款一倍的赔偿责任。

对惩罚性赔偿金的支持观点

小编认同设立惩罚性赔偿金的观点,认为这有助于企业提高产品质量,生产安全产品,并且可以对那些无视消费者安全、无视社会利益的厂家施以重罚,实现社会正义的需要。此外,惩罚性赔偿金还可以剥夺不法利润,鼓励消费者提起产品侵权诉讼。

延伸阅读
  1. 产品责任险的投保人范围
  2. 出口产品责任险简介内容是什么
  3. 什么是产品责任险
  4. 出口产品责任险理赔案例
  5. 国际金融危机催热出口产品责任险

保险类别热门知识

  1. 一、公路运输损害赔偿的条件
  2. 用法律专业术语重新改写或者扩写,并润色
  3. 承运人责任险:一种民事赔偿责任保险
  4. 第一步:及时报案
  5. 保险事故通知和理赔程序
  6. 机动车交通事故赔偿原则
  7. 出口产品责任保险(Export Product Liability Insurance)
保险类别知识导航

热门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借款人无力偿还借款时的纠纷
  3. 民间借贷中的保证人
  4. 集体合同的效力
  5. 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所欠的债务,离婚时如何承担?
  6. 房屋相邻关系
  7. 借名买房纠纷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