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4 更新时间:2023-12-06
承揽合同是一种合同,根据该合同,承揽人按照定做人的要求完成工作,并交付工作成果,以换取报酬。
承揽合同一般应包含以下条款:
除上述条款外,当事人还可以约定其他认为应当订立的条款,如技术保密条款、担保条款等。
以下是承揽合同中可能出现的漏洞和欺诈行为:
合同当事人中的一方可能没有订立合同的资格,或者根本没有履行能力。这种情况在以法人及其他组织为一方当事人之间的合同中比较常见。例如,订立合同的一方可能没有提供法人资格证明,或者提供的证明是伪造的。还有可能是合同一方虽然提供了正式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但实际注册资本虚报,没有实际履行能力。承揽人在订立合同时应当仔细审查对方的资格和履行能力,以避免被欺诈。
在承揽合同中,有时代理人会超越代理权限以被代理人的名义签订合同。在被代理人授权范围内,代理人签订的合同权利和义务应由被代理人承担。然而,如果代理人超越代理权限或代理权授权期限已届满后签订的合同未经被代理人追认,行为人应当承担责任。承揽人应当了解代理人的代理权限,以避免被欺诈。
在承揽合同欺诈中,定做方常常会虚构或夸大加工任务,使承揽人相信该任务能产生巨大经济效益。这样的行为会使承揽人对定做方的要求放松警惕,并在谈判中处于被动地位。承揽人应当对定做方的要求进行审查,并对任务的可行性进行评估。
定做方可能会提出不可能实现的定做要求,或者要求的成本明显高于承揽方所能达到的效益。承揽人应当仔细审查合同中的定做要求,并确保自己有能力按照要求进行加工和验收。承揽人不应急于签订合同,而是应当进行认真审查,以避免被欺诈。
承揽合同中可能设立所谓的质保金和承诺金作为对质量或完成时间的保证金。然而,定做人制订的质量标准可能是承揽人无法达到的。承揽人应当对合同中设定的各种费用进行了解,并避免盲目支付。
在承揽合同中,如果定做方提供原材料,承揽方必须事先支付原材料款作为抵押。欺诈行为人可能会利用这一点进行欺诈。承揽人应当警惕这种行为,避免被欺诈。
定做方可能会将产品散装元器件交给承揽方进行加工组装,然后由定做方回收成品,并向承揽方支付费用。欺诈行为人可能会以骗取承揽人交付散装元器件押金的方式进行欺诈。承揽人应当对这种行为保持警惕,避免被欺诈。
以下是防范买卖合同中漏洞和欺诈的建议:
在订立合同前,应当对对方的法律地位、经营范围、资信状况以及近期的经营业绩和商业信誉进行必要的考察。如果自己了解有困难,可以向对方所在地的工商部门进行查询,或者通过对方同行业或相关企业进行了解。
对于对方业务员或经营管理人员代表其单位订立的合同,应注意了解对方的授权情况,包括授权范围、授权期限以及所开立介绍信的真实性。对于非法定代表人的高级管理人员,如副总经理、副董事长等,应了解其是否具有代表权。
在承揽合同中,质量标准条款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双方必须对质量标准进行明确,不能过于笼统,更不能以看样验收代替。如果双方同意进行看样验收,必须对样品进行封存或去公证部门进行公证,以避免被定做方偷换样品。
在签订合同时,应当对加工产品的成本进行测算,并对产品的适用性进行考察。承揽人应当了解产品的市场和价值,以预防可能出现的欺诈风险。
对于承揽合同中出现的各种名目的费用,如质保金、押料款、承诺金等,应当弄清其含义,不盲目支付。承揽方应当了解这些费用的用途,以避免被欺诈。
在承揽合同签订中,承揽人不应急于订立合同,而应当保持冷静。定做方可能会在合同中加入不合理的条款或费用,承揽人应当避免盲目接受,为避免风险宁肯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