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诈骗罪与民事欺诈行为的界定
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合同法 > 合同欺诈 > 合同诈骗罪法律知识

合同诈骗罪与民事欺诈行为的界定

点击数:8 更新时间:2020-05-25

 
55640

[摘要]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和商品经济的纵深发展,利用经济合同诈骗的案件时有发生,这给我们审查逮捕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了划清罪与非罪的界限,本文拟就合同诈骗罪与民事欺诈行为的区别与界定谈点粗浅看法,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掌握罪与非罪的界限,正确适用法律,确保审查逮捕案件质量。

[主题词]合同诈骗罪民事欺诈行为区别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和商品经济的纵深发展,合同作为一种市场经济主体之间法律关系的纽带,对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些不法分子乘经济立法尚不完备之机,以搞活经济为幌子,大肆进行诈骗活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利用经济合同进行的诈骗活动。它既包括合同诈骗罪,也包括民事欺诈行为等,为此这给我们审查逮捕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对合同诈骗罪、诈骗罪与民事欺诈行为等的界限难以掌握,容易混淆是非,不利于区分罪与非界的界限,此罪与彼罪的界限。为了维护社会主义经济秩序,惩罚犯罪,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有必要对利用经济合同进行诈骗的违法犯罪活动进行分析。本文拟就合同诈骗罪与民事欺诈行为的区别与界定谈点粗浅看法,以便在今后的审查逮捕工作中掌握罪与非罪的界限,正确适用法律,防止错捕发生,以确保批捕案件质量。

一、合同诈骗罪与民事欺诈行为的概念

1、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的过程,以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办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从犯罪构成角度看,合同诈骗主要特征:(1)主观方面是故意的,而且必须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即非法占有对方当事人财物的目的。事实上,行为人无履约能力,无担保能力,主观上丝毫没有履约意愿,却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诱骗对方当事人签订合同,以达到骗取钱物的目的。(2)客观方面表现为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其行为具体形式:1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签订合同的行为;2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担保的行为;3没有实际履约的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责任,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的行为;4收受对方当事人给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行为;5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行为。(3)侵犯的客体是经济合同管理制度和公私财物所有权。《民法通则》规定:签订、履行合同的基本原则之一是“诚实信用”原则,以欺骗行为为手段,以签订、履行合同形式而实施的合同诈骗,违反了上进原则,破坏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延伸阅读
  1. 本罪与合同纠纷的界限
  2. 不兑现承诺属于诈骗吗
  3. 医院欺诈行为是否构成合同诈骗罪
  4. 商场出租消防通道是否合法
  5. 合同欺诈行为的法律责任

合同欺诈热门知识

  1. 案情简介
  2. 合同诈骗罪的起诉程序及相关法律规定
  3. 构成欺诈行为的要件
  4. 合同诈骗罪的处理方式
  5. 案情
  6. 汽车销售合同中的常见陷阱
  7. 合同欺诈问题的研究背景
合同欺诈知识导航

合同纠纷解决方案

  1. 如何签订委托合同
  2. 乘人之危的合同效力待定
  3. 重大误解的合同可撤销可变更
  4. 一方迟延履行,另一方享有合同解除权
  5. 情势变更对合同的影响
  6. 合同预期违约的解除权
  7. 如何订立合同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