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6 更新时间:2023-10-19
中国传统观念对人民对家庭暴力的认知不充分,将其简单视为家庭内部矛盾,未将其上升到社会矛盾、法律层面。这种观念导致家庭暴力受害人在面临家庭暴力时往往犹豫不决,不敢申请人身保护令,最终只能忍气吞声,受到折磨。这种现象的背后原因既包括受害人的后顾之忧,也包括对人身保护令制度的误解。很多人认为申请人身保护令会让家庭问题曝光,因此不敢向法院申请。然而,人民法院在作出人身安全保护裁定时会保护当事人的隐私,并且审查裁定内容时会慎重考虑,因此裁定对家庭暴力的表现不会过于具体,导致裁定执行难度大,实际意义不强。
1.家庭暴力的特点决定了受害方收集证据难
家庭暴力的连续性使得受害方难以收集证据。施暴者会因不同的事由,在不同的时间里,多次或长期对同一受害者采取不同的行为和方式进行不定期的施暴,这往往导致受害人的伤情并不严重,受害人也不愿意公开家庭问题,因此往往不会及时求医,导致证据缺失。通常情况下,受害方只有在无法忍受的情况下,才会收集证据向法院提出离婚诉讼,而施暴方往往否认自己有施暴行为,受害人难以收集到证据。此外,家庭暴力具有隐蔽性,多发生在夫妻共同居住的住所,外人很难得知暴力行为,即使邻居知晓,也往往认为这是家庭隐私,不会干预。有些家庭暴力是精神暴力,给受害方带来的是精神痛苦,除非求助心理医生,否则很难提供证据。
2.受害方收集证据的意识淡薄
在普法工作的推动下,我国社会对法律的认识有了提高,但农村地区仍有待提高。在家庭暴力案件中,很多受害方不清楚法院诉讼需要提供相关证据,对法律规定的举证责任认识不足。因此,许多受害方在遭受家庭暴力后没有向相关机构求助,也没有就诊,导致提起诉讼时无法提供证据。
3.相关职能部门未形成书面材料
受害人在提起诉讼之前通常会向村(居)委会、妇联投诉,或向派出所报警。然而,村(居)委会、妇联往往只是口头答复或调解,没有记录受害人陈述的过程;公安派出所认为这只是家庭内部纠纷,有些甚至没有出具报警回执,更不用说记录处理情况了。由于缺乏书面记录,受害方无法向相关部门调取材料,导致受害方的诉讼请求缺乏证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