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9-12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当事人申请鉴定并没有明确的期限要求,但对当事人及时提供证据有明确的规定。根据《民事证据规定》第25条的规定,“当事人申请鉴定,应当在举证期限内提出。”对于需要鉴定的事项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如果在法院指定的期限内没有正当理由提出鉴定申请,或者没有预交鉴定费用,或者拒绝提供相关材料,导致无法通过鉴定结论来确定争议事实的,将承担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
虽然当事人应当在举证期限内提出鉴定申请是原则,但并不能绝对化理解。在实际审判中,许多鉴定申请是针对另一方在庭审中出示的证据原件而提出的。在没有进行证据交换的情况下,当事人无法确认复印件的真实性,只能在质证过程中提出鉴定申请。如果强制要求申请人在庭前的举证期限内提出鉴定申请,显然脱离了诉讼正常进行的客观实际,违背了诚实信用原则的要求。
此外,由于当事人对鉴定事项的举证责任可能没有清楚的认识,需要法官进行释明。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在《关于规范民商事案件中法官释明的若干规定(试行)》中规定:“在案件审理中,对案件的审理结果明显会起到决定作用的事项需要鉴定、评估、审计,但当事人未提出申请的,法官应当明确对该事项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并告知其在人民法院指定的期限内无正当理由不提出鉴定申请或者不预交鉴定费用或者拒不提供相关材料,致使该争议事实无法通过鉴定结论予以认定的法律后果。”因此,申请鉴定并不一定必须在庭前指定的举证期限内。
司法鉴定是指司法鉴定机构和司法鉴定人运用科学技术或专门知识对涉及诉讼的专门性问题进行检验、鉴别和判断,并提供鉴定意见的活动。其中包括法医类、物证类、声像资料类鉴定,以及会计、知识产权、建设工程、产品质量、海事、交通、电子数据等其他类鉴定。
当委托人想要进行司法鉴定时,应该出具一份司法鉴定委托书,并向司法鉴定机构提供真实、合法、完整的司法鉴定材料。司法鉴定机构在收到委托书和鉴定材料后,应当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审查,并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并书面通知委托人。
如果司法鉴定机构决定受理鉴定委托,应当与委托人签订一份司法鉴定协议书。协议书中应当包括委托人和司法鉴定机构的基本情况,委托鉴定的事项、用途和要求,鉴定事项所涉及的案件情况,委托人提供的鉴定材料目录和数量以及检材损耗的处理,鉴定的时限、费用及其结算方式,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司法鉴定风险提示,争议处理,以及其他需要载明的事项。
一旦司法鉴定机构受理了鉴定委托,应当指定至少两名具有委托鉴定事项执业资格的司法鉴定人进行鉴定。
司法鉴定应当在约定的时限内完成。如果鉴定事项涉及复杂、疑难或特殊技术问题,需要延长鉴定时间,司法鉴定机构应当与委托人协商决定。鉴定完成后,司法鉴定机构应当向委托人出具一份司法鉴定文书,由承办的司法鉴定人签名并加盖司法鉴定专用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