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闻侵权的法律规制的意义
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9-20
网络信息化的时代,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世界各国的新闻,但并不是所有的新闻都是规范合理,有些新闻是假冒或是新闻内容侵犯了别人的权益。那么,网络新闻侵权的法律规制的意义是什么?下面手心律师网小编为你详细介绍相关知识。
第三十六条:网络用户和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侵权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六条规定,网络用户和网络服务提供者在利用网络时,如果侵害了他人的民事权益,应当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
网络用户利用网络服务实施侵权行为
如果网络用户在使用网络服务时实施了侵权行为,被侵权人有权通知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必要的措施,例如删除、屏蔽或断开链接等。如果网络服务提供者在接到通知后未能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对于因此造成的损害扩大部分,将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
网络服务提供者知道网络用户的侵权行为
如果网络服务提供者知道网络用户利用其网络服务侵害他人民事权益,却未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阻止,将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
新闻侵权的构成要件
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
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是指侵权行为人承担侵权责任的条件。当行为人实施了某种致人损害的行为后,只有在符合一定的条件时才应承担民事责任。一般而言,侵权行为责任的构成要件包括行为的违法性、损害后果、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主观过错。
新闻侵权的构成要件与一般侵权行为一致
新闻侵权作为一种民事侵权行为,其责任构成要件与一般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一致。
新闻侵权的构成要件
新闻违法行为的存在
新闻侵权的第一要件是存在新闻违法行为。如果没有新闻违法行为的发生,就不存在新闻侵权的问题。新闻侵权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既包括对公共权力的侵害,也包括对私权利的侵害。在现实生活中,新闻传播对私人领域的侵害尤为严重。例如,新闻传播活动侵害了公民的名誉权、隐私权和肖像权,新闻媒体无理地拒绝公民的更正等都是对个人合法权利的侵害。
新闻违法行为产生的侵害后果
只有新闻违法行为造成了一定的损害后果,才构成新闻侵权。新闻侵权行为的存在只是构成新闻侵权的前提,仅有新闻违法行为,并没有造成损害后果或者损害后果较轻微的情况下,也无法构成新闻侵权。新闻侵权造成的损害包括人身伤害、财产损失和精神伤害等。在对私权利的侵害中,主要表现为精神方面的伤害。例如,对公民名誉或隐私的伤害往往会给受害人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
证明实际损害后果的难度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新闻媒体的影响范围巨大,因此很难准确确定新闻侵权的影响范围,受害人也很难对受损的程度进行举证。因此,在法律上,受害人只需证明新闻作品具有违法性,而无需证明实际损害后果的程度,即可认定行为人应承担侵权的法律责任。
新闻违法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必然因果关系
新闻侵权的构成还要求新闻违法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系,即法律上所称的"必然的因果关系"。强调这一点是十分必要的,因为任何损害事实都有其原因,而且都有其主要原因。抓住新闻违法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必然联系,也就抓住了造成这一损害后果的主要原因。这样,也便于确定新闻媒体应承担的相应法律责任。
新闻媒体或新闻记者的主观过错
所谓主观过错,是指新闻媒体或新闻记者应当预见但没有预见到侵权的结果,或者应当履行某些义务但没有履行相应的义务。其中包括故意和过失两种表现形式。
过错责任原则的适用
新闻侵权的处理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即只有当新闻媒体或新闻记者在主观上存在故意或过失时,才承担新闻侵权的相关责任。如果没有主观上的过错,就可以免于承担有关新闻侵权的责任。
排除无过错责任原则的适用
这种做法考虑到了新闻传播行业的特殊情况,旨在保护新闻媒体充分行使其舆论监督的权利。在某些国家,对政府官员和公众人物的隐私产生的新闻侵权,即使新闻媒体或新闻记者存在一定的过错,只要没有恶意且行为目的是为了公共利益,就可以减轻甚至免于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这就是新闻侵权的免责事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