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被驱逐出境的权利救济
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法 > 刑罚种类 > 驱逐出境法律知识

外国人被驱逐出境的权利救济

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9-26

 
424228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外国人在对被驱逐出境的决定不服时,享有司法救济的权利。被驱逐的外国人可以通过申请行政复议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第六十四条规定,外国人对依照该法对其实施的继续盘问、拘留审查、限制活动范围、遣送出境措施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行政复议决定为最终决定。

对其他境外人员依照该法实施的遣送出境措施不服的,可以申请行政复议,适用上述规定。

驱逐出境的定义与适用条件

驱逐出境是指强制犯罪的外国人或无国籍人被迫离开本国边境的一种刑罚,也称为逐出国境。在中国,驱逐出境可以作为独立的刑罚,也可以作为附加刑罚适用。

适用条件

在适用驱逐出境时,需要考虑以下条件:

  1. 犯罪事实:犯罪事实包括与犯罪构成要件相关的事实,如危害行为、危害结果、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等,以及与犯罪构成要件相关的其他事实,如犯罪分子犯罪前后的表现。
  2. 犯罪性质:犯罪性质指犯罪的本质属性,表现为犯罪罪名。在适用驱逐出境时,应考虑适用驱逐出境的犯罪,如间谍罪等危害国家安全的罪名,严重的经济犯罪如伪造货币罪,以及严重的治安犯罪如入境发展黑社会组织罪。对因过失造成危害结果构成犯罪的犯罪,如因疏忽大意造成交通肇事罪的,可以不适用驱逐出境。
  3. 犯罪情节:犯罪情节可以揭示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和犯罪分子的人身危险性。在适用驱逐出境时,应考虑犯罪情节。一般来说,对于累犯和其他人身危险性较大的犯罪分子,应考虑适用驱逐出境;对于初次犯罪、自首的犯罪分子以及其他人身危险性较小的犯罪分子,可以考虑不适用驱逐出境。
  4. 犯罪的社会危害程度:犯罪的社会危害程度是指犯罪行为对社会关系造成的损害情况。它包括犯罪事实、犯罪性质、犯罪情节反映的社会危害性,是决定是否适用驱逐出境的主要依据。评估犯罪的社会危害程度时,应以犯罪事实、犯罪性质、犯罪情节为基础,同时考虑社会形势和国际关系等因素。对于社会危害程度较大的犯罪分子,应考虑判处驱逐出境;对于社会危害程度较小的犯罪分子,可以考虑不判处驱逐出境。

刑罚种类热门知识

  1. 判处管制对家人的影响
  2. 我国刑法典对没收财产的规定及执行程序
  3. 没收财产刑的意义和问题
  4. 拘役的特征及区别
  5. 哪些犯罪行为可能被判没收财产
  6. 解除限制出境的程序
  7. 管制刑的法律特征与规定
刑罚种类知识导航

热门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借款人无力偿还借款时的纠纷
  3. 民间借贷中的保证人
  4. 集体合同的效力
  5. 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所欠的债务,离婚时如何承担?
  6. 房屋相邻关系
  7. 借名买房纠纷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