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9-22
一人犯有数罪,各罪分别符合适用缓刑的条件,数罪并罚后能否适用缓刑?对此颇有争议。
否定说认为,缓刑只能针对罪刑较轻的犯罪,如果行为人身犯数罪,哪怕单个犯罪的客观危害不是很严重,其主观恶性也是十分严重的,不能再适用缓刑,否则违反立法目的,使刑罚失于宽纵。
肯定说则认为,缓刑本是一种刑罚执行方式,与“数罪并罚”的规定没有直接联系,身犯数罪并不一定表示犯罪人主观恶性巨大。而且,现实的案情千变万化,数罪适用缓刑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其对刑罚调节的弹性作用,在符合缓刑实质要件的情况下,完全可以适用缓刑。
我国刑法规定的缓刑是一种刑罚执行方式,通过较为平和的刑罚执行,削弱刑罚对罪刑较轻犯罪人的影响,帮助其重新融入社会,更好地发挥刑法的教育和惩罚功能。
行为人犯数罪说明他是连续犯罪,主观恶性和再犯可能性相对较大,难以保证他不再继续犯罪,因此在考虑适用缓刑时,应十分慎重,从严掌握。
根据刑法修正案(八)的规定,缓刑的适用条件进行了完善和细化,司法实践应严格掌握缓刑适用的条件,慎重适用缓刑,以便更好地发挥缓刑的作用,实现刑罚的目的。
对于一人犯有数罪的情况,除以下情况外,原则上可以适用缓刑:
行为人两次以上犯同一种罪,说明其自我管控能力不强,主观过错较大,恶性较深,人身危险性较大。故不宜适用缓刑。
故意犯罪较之于过失犯罪,主观恶性更大,行为人两次以上故意犯罪,不应适用缓刑。
行为人具有与所犯数罪中某一犯罪相类似的一般违法行为,表明其在该类行为方面具有较深的主观恶性和较高的人身危险性,故不应适用缓刑。
根据犯罪态势的发展变化,如果某一类犯罪高发频发,危害严重,社会反响强烈,即便没有相关司法解释或指导意见,也应该尽量不适用缓刑。
对于上述情况之外的数罪,原则上可以适用缓刑。但具体案件中要严格审查个罪适用缓刑的条件。行为人身犯数罪在适用缓刑时要谨慎,综合案情,全面分析,从严审查。通过对被告人个人情况的了解,综合评价其主观和客观表现,预测评价结果达到规定的人身危险性低值界限才可以适用缓刑。
至于判决书的写法,若行为人身犯数罪,各罪皆应判处缓刑,则判决书应分别写明每一犯罪缓刑情况,并决定缓刑考验期。而不应是个罪不判处缓刑,仅在数罪并罚后宣告缓刑。
对于判决宣告后缓刑考验期内行为人再犯新罪或者发现漏判的罪,根据刑法第七十七条第一款的规定,应当撤销缓刑。原判缓刑既已撤销,并罚后当然就不能再适用缓刑。
特别是对于被告人在缓刑期间又犯罪的情况,已经从事实上证明其缺乏应有的悔罪表现,继续危害社会。因此,对于后罪数罪并罚后再适用缓刑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