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 更新时间:2025-05-18
招摇撞骗罪的犯罪客体是国家机关的威信及其正常活动。与诈骗罪相比,本罪的特殊之处在于行为人以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手段进行欺骗,使人民群众误以为这些不法行为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所为,从而直接损害了国家机关的威信和正常运转。这是本罪的实质危害。
招摇撞骗罪的主观方面必须是故意犯罪,其犯罪目的是谋取非法利益。这里的非法利益不仅指物质利益,还包括各种非物质利益,如政治待遇、荣誉待遇,甚至是为了骗取爱情或玩弄异性等。然而,本罪的主观恶性通常限于欺骗范围内,如果行为人具有抢劫、强奸等故意,而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只是为了威胁受害人,使其不敢反抗,那么这属于更为严重的犯罪行为。例如冒充缉私人员威胁走私分子交出走私物品,或者冒充司法人员逼迫被告人家属发生性关系等,都应被视为抢劫罪、强奸罪等。
不仅如此,如果行为人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只是出于虚荣心,单纯为了达到与他人结婚、顺利住宿或购买车船票等目的,而并未谋取非法利益,那么这些行为并不构成招摇撞骗罪。
招摇撞骗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以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身份或职称进行诈骗行为。
首先,行为人必须具有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身份或职称的行为。这并不仅指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还包括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冒充其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身份或职称,例如行政干部冒充公安机关干部,普通国家干部冒充高级职务的国家干部等。然而,如果行为人冒充的是非国家工作人员的身份,如冒充党团员、高干子弟、烈士子弟、私营或集体企业单位的管理人员、采购员等进行招摇撞骗活动,那么就无法构成本罪,达到犯罪程度的可能构成诈骗罪或其他犯罪。
其次,行为人必须具有招摇撞骗的行为,即以假冒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身份或职称为手段,进行招摇炫耀,并利用人民群众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信任,实施欺骗行为。招摇撞骗是指行为人到处行骗,因此具有连续性和多次性的特点。如果行为人只有一次这种行为,原则上不宜以犯罪论处。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两个要素必须同时具备并存在有机联系,才能符合招摇撞骗的客观要求。如果行为人仅仅出于虚荣心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身份或职称,但并未进行欺骗行为以谋取非法利益,那么就不构成招摇撞骗罪。同样地,如果行为人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身份或职称,但并未进行欺骗行为以谋取非法利益,也不构成招摇撞骗罪。此外,如果行为人既有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行为,又有谋取非法利益的行为,但这两个行为之间并不存在有机联系,那么也不构成招摇撞骗罪,其谋取非法利益的行为可能构成其他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