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垄断法的价值目标界定及制度架构
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竞争法 > 反垄断法 > 垄断行为法律知识

反垄断法的价值目标界定及制度架构

点击数:1 更新时间:2025-09-26

 
416797
反垄断是指当一个公司的营销呈现垄断或有垄断趋势的时候,国家政府或国际组织的一种干预手段。那么,反垄断法的价值目标是什么呢?手心律师网小编为您整理了相关内容,请阅读下文进行了解,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祝您阅读愉快!

一、国外反垄断法价值目标之检讨

在制定法律时,各国都希望通过立法达到特定的目的或追求某种社会效果,这就是立法的价值目标。立法者在制定反垄断法时也有自己的价值选择,这些选择体现在法律的基本原则上。不同国家的反垄断法在内容上存在差异,但是都没有明确界定垄断的概念。由于垄断定义的模糊性和垄断对市场的影响难以确认,反垄断法表现出不确定性、经济性和时代性。同时,不同时代和经济背景下的反垄断法的价值目标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美国反垄断法体系主要由《谢尔曼法》、《克莱顿法》和《联邦贸易委员会法》构成。这些法律的价值目标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进步在不断调整。可以将美国反垄断法的价值目标划分为三个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反垄断法主要追求保护竞争者的平等地位和经济自由,以巩固民主政治的经济基础;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初期,推行并维护竞争成为反垄断法的价值目标;20世纪60年代以来,提高经济效益成为美国反垄断法的主要价值目标。

欧盟并没有完整的反垄断法典,其反垄断规范主要集中在《罗马条约》和其他相关法律文件中。由于欧盟成立的目的是打破国界间的贸易壁垒和推进市场一体化,因此欧盟竞争法的价值目标主要体现在追求经济平等和竞争自由上。

日本的反垄断立法出现在二战之后,旨在维护竞争自由和公平竞争。日本的反垄断法规定了私人垄断、卡特尔和其他不合理的贸易限制和不公平交易行为,既保护了竞争机制,也保护了消费者和小企业的利益。

通过对上述国家反垄断法的价值目标的考察,可以发现:首先,反垄断法的价值目标呈现多元性,各个国家、各个时期的反垄断法的价值目标不尽相同;其次,各个国家、各个时期的反垄断法虽然都以竞争为保护对象,但保护竞争机制的目标不是为维护和促进竞争而维护和促进竞争,而是实现其他的价值目标;再次,反垄断法的价值目标是依各国的具体国情确立的。

二、我国反垄断法价值目标之界定

我国存在行政垄断和经济垄断两种垄断形式。行政垄断是我国经济转轨时期的产物,在现阶段占主导地位,主要表现为地区垄断和行业垄断。经济垄断在我国目前只是次要因素,且带有强烈的行政色彩。行政垄断和带有行政色彩的经济垄断严重影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市场秩序的发展。我国反垄断法的现实基础是行政垄断和经济垄断的存在。

我国反垄断法的一个重要价值目标是社会整体效益。作为一种国家干预经济的法律形式,反垄断法不仅仅维护市场秩序,还是实现经济民主和政治民主的基础之一。追求效率是经济法的特点之一,反垄断法作为经济法的子系统,将效率价值作为主要追求目标是合理的。我国的经济现状和国际经济形势要求我国反垄断法以效益价值为目标。我国经济普遍存在效率低下的问题,一方面是由于行政垄断和带有行政色彩的经济垄断导致资源配置不优化,另一方面是由于企业规模过小,缺乏真正的规模生产和竞争力。

反垄断法追求的效益是社会整体效益。反垄断法涉及的经济效率问题是多方面的,既包括社会整体效率,也包括企业和消费者的效率。反垄断法既保护社会整体效率,也保护企业个体效率,但当两者发生冲突时,反垄断法选择的是社会整体效率。我国的垄断包括行政垄断和经济垄断两大部分。行政垄断是违反效率原则的典型垄断,它保护的是部门和地方的利益,而以牺牲整体利益为代价。经济垄断具有复杂性,适度的经济垄断可以利用规模经济和降低成本,但过度的经济垄断会阻碍竞争和提高整体效率。因此,我国反垄断法的基本任务是反行政垄断,同时要适度规制经济垄断。

我国反垄断法的价值目标之二:实质公平

公平价值的法律追求

公平价值一直是法律的追求目标之一。民法所倡导的公平价值理念仅限于经济个体之间的公平,即形式上的公平和机会上的公平。与民法相比,经济法强调的是社会公平、结果公平和实质公平,旨在实现社会的稳定发展和整体公共利益。作为经济法的子系统,垄断法应当体现这种价值追求。

垄断行为的规制与实质公平

在传统民商法观念中,企业间通过协商谈判形成的垄断地位被认为是公平合理的,特定主体间的利益是平衡的。然而,如果这种垄断行为损害了其他市场竞争主体和消费者的利益,就应当受到规制。反垄断法通过对垄断和限制竞争行为的规制,维护正常的竞争秩序,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和中小企业的权利,实现社会公平和实质公平。

垄断法中的实质公平追求

垄断法的实质公平追求主要通过实现社会整体效率和财富最大化来实现。经济法上的公平注重最终实际利益的归属,以效率为核心。效率的增进将带来全体社会个体利益的增进,因此效率是最大的公平和整体的公平。反垄断法通过判断垄断行为对经济效益的影响,维护社会整体效益,最大程度地体现了公平价值。

我国反垄断法的制度架构

立法模式的选择

反垄断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是采取分别立法还是合并立法的问题。考虑到两者在内容和作用上的明显差异,以及反垄断法对垄断行为的规制更为严格和灵活,我国适宜采取分别立法的模式。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规划,我国已决定采取分立式的立法模式,以形成完善的竞争法律体系。

适用原则的确定

反垄断法中的本身违法原则和合理原则是重要的适用原则。本身违法原则指的是任何具有反垄断法明文规定的垄断状态或行为都视为违法,无需进一步调查经济理由和后果。合理原则指的是只有当垄断行为限制了竞争、造成了垄断弊害时,才加以限制和规制。我国反垄断法应充分考虑我国国情,在行政垄断行为上适用严厉的本身违法原则,对经济垄断行为宜适用合理原则。

调整范围的确定

反垄断法的调整范围应包括市场垄断和滥用市场优势地位、协议限制竞争、其他不公正交易方法、经济力过度集中等方面的内容。在确定调整范围时,应兼顾市场经济的特殊性和国家宏观管理的需要,确保有效竞争和经济稳定发展。对行政垄断行为应予以规制,对经济垄断行为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适用除外制度的运用

适用除外制度是反垄断法的重要制度,允许一些本应受限制和禁止的行为在法律认可或依法定程序认可下合法进行。我国反垄断法应充分利用适用除外制度,但适用除外要符合一定的条件,如行为属于反垄断法应限制或禁止的范围、利大于弊、法律明确规定或依法认可、取得合法性等。

执行机关的设立

为保证反垄断法的有效执行,我国应设立独立的准司法机关来执行反垄断法,具有独立的调查、审决、制裁权和与司法机关同等的执法能力。该执行机关还应享有专属告发权,能够提请违宪审查机关对政府和行政机关的违反反垄断法行为进行违宪审查。在确定执行机关的地位、组成和权限时,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相关规定。

反垄断法热门知识

  1. 反垄断申报者的义务是什么
  2. 反垄断法的价值目标界定及制度架构
  3. 反垄断机构的调查程序
  4. 中标程序
  5. 经营者违反规定实施集中会被处分资产吗
  6. 自然垄断的定义和原因
  7. 公务员组织传销犯罪的管辖问题
反垄断法知识导航

热门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借款人无力偿还借款时的纠纷
  3. 民间借贷中的保证人
  4. 集体合同的效力
  5. 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所欠的债务,离婚时如何承担?
  6. 房屋相邻关系
  7. 借名买房纠纷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