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 更新时间:2025-09-19
根据2010年卷一多选第51题,关于法律规则、法律条文与语言的表述,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法律规则以“规范语句”的形式表达
B.所有法律规则都具语言依赖性,在此意义上,法律规则就是法律条文
C.所有表述法律规则的语句都可以带有道义助动词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十五条规定:“公民以他的户籍所在地的居住地为住所,经常居住地与住所不一致的,经常居住地视为住所。”从语式上看,该条文表达的并非一个法律规则
「司法部答案」AC
「网校答案」C
解析:选项A表述不严谨。法律规则是通过特定语句表达的。表达法律规则的特定语句往往是一种规范语句。但是,并不意味着所有法律规则的表达都是以规范语句的形式表达,而是可以用陈述语气或陈述句表达。
选项B错误。法律规则和法律条文是有区别的,法律规则是法律条文的内容,法律条文是法律规则的表现形式。
选项C正确。道义表示说话人对事件的社会价值观,有三种道义语义:义务、允许、禁止。常用的道义词主要由助动词来表现:必须、应该、应当、该、可以、禁止等。规范语句中不管是命令句还是允许句,都可以带有道义助动词。
选项D错误。法律条文可以分为规范性条文和非规范性条文。该条规定表达的是法律规则。
根据2010年卷一多选第52题,司法审判中,当处于同一位阶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在某个问题上有不同规定时,法官可以依据下列哪些法的适用原则进行审判?
A.特别法优于一般法
B.上位法优于下位法
C.新法优于旧法
D.法溯及既往
「司法部答案」ABC
「网校答案」AC
解析:选项A、C正确。同一位阶的法的渊源之间的冲突原则,主要包括:(1)全国性法律优先原则;(2)特别法优先原则;(3)后法优先或新法优先原则;(4)实体法优先原则;(5)国际法优先原则;(6)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效力高于本行政区域内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
选项B是不同位阶法的适用原则。选项D讲的是法的时间效力问题。
根据2010年卷一多选第53题,2007年,张某请风水先生选了块墓地安葬亡父,下葬时却挖到十年前安葬的刘某父亲的棺木,张某将该棺木锯下一角,紧贴着安葬了自己父亲。后刘某发觉,以故意损害他人财物为由起诉张某,要求赔偿损失以及精神损害赔偿。对于此案,合议庭意见不一。法官甲认为,下葬棺木不属于民法上的物,本案不存在精神损害。法官乙认为,张某不仅要承担损毁他人财物的侵权责任,还要因其行为违背公序良俗而向刘某支付精神损害赔偿金。对此,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下葬棺木是否属于民法上的物,可以通过“解释学循环”进行判断
B.“入土为安,死者不受打扰”是中国大部分地区的传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成为法律推理的前提之一
C.“公序良俗”属伦理范畴,非法律规范,故法官乙推理不成立
D.当地群众对该事件的一般看法,可成为判断刘某是否受到精神损害的因素之一
「答案」ABD
解析:选项A正确。法律解释受解释学循环的制约。
选项B正确。“入土为安,死者不受打扰”是中国大部分地区的传统,属于一种风俗习惯,属于法的非正式渊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成为法律推理的前提。
选项C错误。“公序良俗”原则在《民法通则》中有明确的规定,已经从伦理规范上升到法律规范。
选项D正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3条第(三)项规定,非法利用、损害遗体、遗骨,或者以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遗体、遗骨的,其近亲属遭受精神痛苦,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受理。本题中,张某将刘某父亲的棺木锯下一角,如果当地群众将此事件看作是“以其他违反道德的方式侵害侵害遗体、遗骨的情况”,且刘某也因群众的流言蜚语遭受了巨大的精神痛苦,则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精神损害赔偿诉讼,法院应该依法受理。
根据2010年卷一多选第55题,关于法律论证中外部证成的说法,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A.外部证成是对内部证成中所使用的前提本身之合理性的证成
B.外部证成是法官在审判中根据法条直接推导出判决结论的过程
C.外部证成与案件事实的法律认定无关
D.外部证成本身也是一个推理过程
「答案」BC
解析:选项A正确。外部证成关涉的是对内部证成中所使用的前提本身的合理性,即对前提的证成。
选项B错误。法官在审判中根据法条直接推导出判决结论的过程是内部证成,不是外部证成。
选项C错误。外部证成就是对法律决定所依赖的前提即案件事实进行法律认定,因此,外部证成与案件事实的法律认定是有关的。
选项D正确。外部证成过程中也必然涉及内部证成,也就是说对法律决定所依赖的前提的证成本身也是一个推理过程。
根据2010年卷一多选第56题,关于法的继承与法的移植,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1804年《法国民法典》是对罗马法制度、原则的继承
B.国内法不可以继承国际法
C.法的移植不反映时间关系,仅体现空间关系
D.法的移植的范围除了制定法,还包括习惯法
「答案」ABD
解析:选项A正确。法的继承是不同历史类型的法律制度之间的延续和继受,一般表现为旧法对新法的影响和新法对旧法的承接和继受。法国资产阶级以奴隶制时代的罗马法为基础制定的《法国民法典》体现了法的继承性。
选项B正确。法的继承是不同历史类型的法律制度之间的延续和继受,一般表现为旧法对新法的影响和新法对旧法的承接和继受。从定义中可以知看出,法的继承是旧的法律制度的延续,而国际法不存在法律制度延续的问题,另外,“历史类型”与“法律制度”也是从国内法的角度说的。因此,法的继承本身就不包含国内法对国际法的继承。
选项C错误。法的移植是指在鉴别、认同、调适、整合的基础上,引进、吸收、采纳、摄取、同化外国法,使之成为本国法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本国所用。体现了空间关系,也体现了时间关系。
选项D正确。法的移植的范围除了外国的法律外,还包括国际法律和惯例。
A.宪法与法律之间出现冲突时,应当以宪法为准B.法律与行政法规之间出现冲突时,应当以法律为准C.法律与地方性法规之间出现冲突时,应当以法律为准D.法律与司法解释之间出现冲突时,应当以司法解释为准答案:BCD解析:根据我国《立法法》的规定,不同的法律渊源之间出现冲突时的法律适用原则如下:宪法与法律之间出现冲突时,应当以宪法为准。宪法是我国的最高法律,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其他法律都必须遵守宪法的规定。法律与行政法规之间出现冲突时,应当以法律为准。法律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具有普遍适用性和相对稳定性,行政法规是由国务院制定的,属于具体实施法律的行政规范,因此法律应当优先适用。法律与地方性法规之间出现冲突时,应当以法律为准。地方性法规是由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具有较低的法律效力,法律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具有较高的法律效力,因此法律应当优先适用。法律与司法解释之间出现冲突时,应当以司法解释为准。司法解释是由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具有权威性和指导性,法律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司法解释是对法律的解释和适用,因此司法解释应当优先适用。根据上述规定,BCD项说法是正确的。解析:司法的依据主要是正式的法律渊源,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部门规章等。当代中国司法原则“以法律为准绳”中的“法律”需要作广义的理解,即包括正式法律和非正式法律渊源,如司法解释、司法解释、司法解释等。所以A项正确。司法是司法机关以国家名义对社会进行全面管理的活动,包括审判、检察、公安等职能。所以B项正确。司法权不是一种决策权、执行权,而是一种判断权。司法机关通过对案件事实和法律适用的判断,来做出裁决、判决或决定。所以C项正确。当代中国司法追求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即在维护法律权威的前提下,注重司法公正和社会效果的统一。所以D项正确。解析:成文法是指以书面形式表达的法律规范,包括宪法、法律、法规等。不成文法是指没有以书面形式表达的法律规范,包括习惯法、判例法等。不成文法大多为习惯法,习惯法是指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并广泛遵守的规范。判例法是指以司法实践中的判决、裁定等为依据形成的法律规范。所以选项A和B是正确的。不成文法虽然没有以书面形式表达,但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构成国家的正式法源。例如,英国是一个以判例法为主要法律来源的国家,判例法在英国构成国家的正式法源。所以选项C不正确。中国是实行成文法的国家,但同时也承认不成文法的存在和适用。例如,中国法律中规定了习惯法的适用条件和效力,同时也承认判例法的适用。所以选项D不正确。因此,本题答案为CD。A. 各国法律对作为人权主体的人和作为公民权主体的人在效力规定上是相同的。
解析:法律对人的效力是指法律规定对个人的约束力和权利保障。根据不同的法律体系和国家制度,法律对人的效力可能存在差异。然而,无论是作为人权主体的人还是作为公民权主体的人,法律对其效力规定上应当是相同的。因此,选项A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