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7-17
我国的国有企业破产制度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逐步建立和完善的。在国企的破产申请、资产处置、职工安置等方面,都存在着大量的行政因素。法律对于国有破产企业职工安置的财产和实际清偿范围做出了具体规定。
在法律方面,我国于1986年颁布了适用于国有企业破产的一般性法律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试行)》。该法明确规定,破产企业所欠职工工资和劳动保险费用按第一顺序清偿。2002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企业破产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将职工解除劳动合同补偿金和职工集资款也列为第一顺序清偿。200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简称“新《破产法》”)明确规定,第一顺序清偿包括破产人所欠职工的工资、医疗、伤残补助、抚恤费用,以及应当划入职工个人账户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费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支付给职工的补偿金。而用于清偿的破产财产则扣除了优先受偿的债权。
国务院自1994年开始陆续发布了一些行政规范,对国有企业破产有关问题进行了规定。其中包括《关于在若干城市试行国有企业破产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1994]59号)、《关于在若干城市试行国有企业兼并破产和职工再就业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国发[1997]10号)。1996年,国家经贸委、中国人民银行也发布了《关于试行国有企业兼并破产中若干问题的通知》(国经贸企[1996]492号)。这些规范针对按照规范进入破产的企业(一般称为“政策性破产”)的职工安置给予了特殊优惠。在用于清偿的破产财产上,明确规定土地使用权必须首先用于解决职工安置问题,甚至已抵押的土地所有权变现也可以用于偿付职工安置费。此外,职工住房及其他社会性资产如幼儿园等排除在破产财产之外。实际清偿的范围和标准也有所突破。
自2007年6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新《破产法》依然为政策性破产留出了空间,规定在该法施行前国务院规定的期限和范围内的国有企业实施破产的特殊事宜,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