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 更新时间:2025-07-17
仲裁协议是国际商事仲裁的基础,对于当事人、仲裁庭或仲裁机构、法院等相关主体产生法律效力。仲裁协议一经依法成立,对当事人直接产生法律效力。当事人因此丧失了就仲裁协议约定事项向法院提起诉讼的权利,承担了不向法院起诉的义务。如果一方当事人违背了这一义务而就仲裁协议约定范围内的争议事项向法院提起了诉讼,另一方当事人有权依据仲裁协议要求法院终止司法诉讼程序,将争议发还仲裁机构或仲裁庭审理。仲裁协议还使当事人承担了履行由仲裁庭最后作出的裁决的义务,除非该仲裁裁决经有关国内法院判定无效。
有效的仲裁协议是仲裁庭或仲裁机构受理争议案件的基础。如果不存在仲裁协议或者仲裁协议无效,则仲裁庭或仲裁机构无权审理该争议。当事人之间的仲裁协议是仲裁庭对特定争议事项取得管辖权的最主要依据。仲裁协议对仲裁庭或仲裁机构的法律效力还表现在仲裁庭或仲裁机构受案范围受到仲裁协议的严格限制,超出仲裁协议范围的事项,仲裁庭或仲裁机构无权过问。
各国的仲裁立法承认仲裁协议具有排除法院司法管辖的效力。如果当事人已就特定争议事项订有仲裁协议,法院不应受理此宗争议案。一项有效的仲裁协议是强制执行的依据。有关的国际条约和各国国内立法规定,如果一方当事人拒不履行仲裁裁决,他方当事人可向有关国家法院提交有效的协议和裁决书,申请强制执行该裁决。
为实现仲裁协议的法律效力,制定有效的仲裁协议是关键。不同国家对有效的仲裁协议的具体条件也有不同规定,但根据多数国家的商事仲裁实践,一项有效的仲裁协议通常需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 协议当事人具有合法的缔约资格和能力。仲裁协议涉及当事人诉权和实体权利的处分,属于对重大权利进行处分的法律行为,只能由具有完全行为能力的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组织订立。限制行为能力人和无行为能力人不具有缔约能力,其签订的仲裁协议应被认定为无效,依据这种仲裁协议作出的裁决也将无法得到有关法院的承认与执行。
2. 协议内容明确。仲裁协议必须明确约定争议事项的仲裁解决方式和仲裁庭或仲裁机构的选择。协议当事人应当就仲裁程序、仲裁庭的组成、仲裁地点等事项达成明确的共识。
3. 协议符合法律规定。仲裁协议必须符合国内外相关法律的规定,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公约、国内仲裁法和合同法等。当事人应当确保其仲裁协议符合适用法律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