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点一: 举证责任倒置
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消费权益 > 消费者权益法 > 消费权益法规法律知识

亮点一: 举证责任倒置

点击数:1 更新时间:2025-09-22

 
398645

法律规定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3条第3款规定,对于销售的机动车、计算机、电视机、电冰箱、空调器、洗衣机等耐用商品或者装饰装修等服务,如果消费者在接受商品或者服务后的六个月内发现瑕疵,并产生争议,那么举证责任应由经营者承担。

案例分析

张先生在某商场的促销活动中购买了一台迷你小冰箱,但使用两个月后发现小冰箱内壁出现裂痕。张先生拿着购买发票找到商场,但商场认为小冰箱是由于张先生的人为损坏而导致,不同意免费修理。张先生将商场告上法庭,但由于无法提供证据证明所购小冰箱存在质量问题,最终判决结果是张先生败诉。

解读

在我国的《民事诉讼法》中,一般的证据规则是"谁主张,谁举证",也就是说消费者要想证明某个商品是否存在瑕疵,就必须自己提供证据。然而,由于消费者通常不具备相关技术和专业知识,因此举证非常困难。为了解决消费者举证难的问题,修订后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行了举证责任倒置,即由经营者来承担证明商品是否存在质量问题的举证责任。根据修改后的法律规定,上述案例中的小冰箱是否存在质量问题,应由商场来提供证据。

需要注意的是,这一规定仅适用于耐用品和装饰装修等服务,并且仅限于购买或接受服务后的六个月内,超过六个月后不再适用。

亮点二: 消费者反悔权

法律规定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5条第1款和第2款规定,对于通过网络、电视、电话、邮购等方式购买商品的消费者,在收到商品后的七日内,可以无需说明理由进行退货。但有些特殊商品除外,比如消费者定制的商品、鲜活易腐的商品、在线下载或者消费者拆封的音像制品、计算机软件等数字化商品以及交付的报纸、期刊。除了这些特殊商品外,其他根据商品性质并在购买时确认不宜退货的商品也不适用无理由退货规定。

案例分析

在“双十一”购物节期间,王小姐在某大型网购平台上看到一双价格便宜、款式新颖的高跟鞋,于是毫不犹豫地购买了,并支付了货款。收到货后,王小姐发现这双高跟鞋的颜色与网页上的图片差别很大,于是联系卖家要求退货,并表示愿意承担运费,但卖家拒绝了。

解读

近年来,网络等远程购物方式逐渐成为主流,但由于消费者和商家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消费者可能会因为商家隐瞒商品的负面信息而遭受损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修订后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赋予了消费者在收到商品后七天内的反悔权,无需说明理由。这一规定旨在促进买卖双方的平等地位。根据修改后的法律规定,上述案例中的王小姐有权要求退货。

需要注意的是,反悔权仅适用于网络等远程购物方式,对于直接到商店购买的商品不适用。此外,反悔权的期限是七天内,且根据商品性质不宜退货的商品不在此列。

亮点三: 个人信息保护

法律规定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9条规定,经营者在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时,应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并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必须经消费者同意。经营者在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时,应公开其收集、使用规则,不得违反法律、法规和双方的约定。经营者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严格保密所收集的消费者个人信息,不得泄露、出售或非法提供给他人。经营者应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确保信息安全,防止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丢失。在发生或可能发生信息泄露、丢失的情况下,应立即采取补救措施。

案例分析

吴先生在某大酒店预订了婚宴,并留下了电话号码。不久后,吴先生接连收到婚庆、旅游等公司的电话,让他感到困扰。吴先生发现,在婚礼筹备过程中,只有在订酒席环节留下了电话号码。他找到酒店,但酒店告诉他,打电话的婚庆公司都是酒店的合作伙伴,这是酒店为方便新人而免费提供的增值服务,新人在这些公司可以享受相应的折扣优惠。吴先生对此非常气愤,却无法解决问题。

解读

个人信息被随意泄露或买卖会严重干扰消费者的正常生活。尽管大家都知道是商家泄露了消费者的个人信息,但却没有人管和投诉的地方。修订后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首次将个人信息保护作为消费者权益确认下来,是消费者权益保护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确认了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要性,但具体操作性较弱。如果个人信息被泄露,消费者如何取证和维权,相关经营者将受到怎样的处罚,还需要进一步规定。

亮点四: 消费者组织可提起公益诉讼

法律规定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37条第1款规定,消费者有责任支持受损害的消费者提起诉讼,特别是针对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消费者可以向消费者组织请求提起公益诉讼或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提起诉讼。

案例分析

杜先生邀请朋友到某餐馆用餐,结账时发现餐馆多收了24元钱。经询问得知,这是一笔一次性餐具费,所有顾客都要支付。杜先生认为餐馆的强制性消费违法,向当地消费者组织投诉。但经过调解,消费者组织表示无法提供帮助,建议杜先生向法院提起诉讼。由于为了24元钱而去法院打官司成本太高,杜先生只能作罢。

解读

近年来,我国出现了许多侵犯消费者权益的群体性消费事件。对于一些金额较小的消费纠纷,许多消费者考虑到维权成本和其他原因,不愿意维权。在像三鹿奶粉、问题胶囊等群体性消费事件中,消费者往往力量薄弱,举证困难,维权陷入尴尬境地。修订后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了消费者组织提起公益诉讼的主体地位。根据修改后的法律规定,上述案例中的杜先生可以请求当地的消费者组织提起公益诉讼。

需要注意的是,公益诉讼适用于群体性消费事件,对于单一消费事件,消费者只能自行提起民事诉讼。

亮点五: 网购平台责任明确

法律规定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4条规定,消费者通过网络交易平台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如果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可以向销售者或服务者要求赔偿。如果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不能提供销售者或服务者的真实名称、地址和有效联系方式,消费者也可以向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要求赔偿。

案例分析

吴女士在某大型网购平台上的一家手表网店购买了一款某知名进口品牌手表。实际收到货后,吴女士发现购买的手表并非正品。她联系卖家要求退货,但通过留下的电话、邮件等联系方式都无法联系上卖家。吴女士向网购平台工作人员反映情况,经核实后,工作人员表示卖家提供的身份证件是假的,他们只能关闭这家网店,而吴女士所遭受的损失只能由她自己承担。

解读

网上购物与传统购物方式有所不同,买家无法核实商家是否具备经营资质和信誉等情况。这就需要网络平台加强审查和监管。然而,由于卖家众多,网购平台只是提供一个交易平台,买卖双方自由选择,要求平台直接监管是不现实的。为此,修订后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了网购平台的责任,即如果网购平台不能提供销售者或服务者的真实名称、地址和有效联系方式,就应承担赔偿责任。根据修改后的法律规定,上述案例中的吴女士有权要求网购平台承担赔偿责任。

需要注意的是,网购平台承担责任有一定的前提条件。

亮点六: 消费欺诈赔偿加大

法律规定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5条规定,如果经营者在提供商品或服务时存在欺诈行为,应根据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金额,增加赔偿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不足五百元的按五百元计算。如果法律有其他规定,按照其他规定执行。

案例分析

孙小姐在某超市购物时,看到一款促销的泰国大米,原价10.5元/公斤,促销价6.2元/公斤。孙小姐觉得很便宜,于是买了1公斤。后来她又买了1公斤苹果,苹果原价15.5元/公斤,促销价10.1元/公斤。结账回家后,孙小姐发现超市在结账时按照大米和苹果的原价计算,于是找到超市要求赔偿。

解读

修订后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将惩罚性赔偿的倍数从"退一赔二"增加到"退一赔三",并对赔偿的最低数额进行了确定。上述案例中,超市的行为明显构成价格欺诈。根据修改后的法律规定,孙小姐可能获得3500元的赔偿。因此,孙小姐有权要求超市赔偿500元。

需要注意的是,这一赔偿原则仅适用于经营者存在欺诈消费者的行为。所谓欺诈消费者的行为是指经营者在提供商品或服务时采取虚假或其他不正当手段欺骗、误导消费者,导致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

消费者权益法热门知识

  1.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适用范围及“知假买假”者的索赔权保护
  2. 实体店退换货法律规定
  3. 亮点一: 举证责任倒置
  4. 欺诈消费者行为的定义和法律责任
  5. 谁来承担超重的运费?
  6.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的规定,对于经营者提供商品或服务存在欺诈行为的情况,消费者有权要求增加赔偿金额,赔偿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价格或接受服务费用的三倍,但不得低于五百元。如果
  7. 双十一卖家虚假活动怎么赔偿
消费者权益法知识导航

热门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借款人无力偿还借款时的纠纷
  3. 民间借贷中的保证人
  4. 集体合同的效力
  5. 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所欠的债务,离婚时如何承担?
  6. 房屋相邻关系
  7. 借名买房纠纷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