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审发言是否构成侵犯名誉权的侵权行为
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民事诉讼法 > 审判程序 > 第一审普通程序法律知识

庭审发言是否构成侵犯名誉权的侵权行为

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9-12

 
397980
依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法院受理民事案件的,法院就会开庭审理案件,而开庭审理案件的时候会让当事人对案件情况进行陈述,那么庭审发言侵犯名誉会不会构成侵权?下面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读者进行相关知识的解答。

侵犯名誉权的构成要件

1、行为人主观有过错

行为人主观有过错是指行为人对于他人名誉权受侵害的事实主观上存在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以媒体新闻报道侵害他人名誉权案件为例,如果加害人的主观心态为故意,我们可以轻易认定。然而,如果加害人仅仅是因为对所报道的事实调查或审查不严而导致报道失实,其主观心态应如何认定?根据我国国情,新闻媒体作为社会监督主体,应当在一定程度上享有自由报道权,而不应过分要求新闻媒体报道准确无误。舆论监督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当鼓励并支持新闻媒体继续有效地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2、行为人行为违法

对于该构成要件中的“法”,最高人民法院未作明确解释。然而,根据惯例,此处的“法”应作限制解释,仅包括法律和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虽然可以约束行为人,但违反这些规定并不会导致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在这种情况下,受害人可以向有关行政主管机关申诉控告,要求主管机关对行为人做出处理。

3、存在损害后果

由于名誉权本身具有特殊性,名誉权的损害后果表现与一般侵权后果有所不同,前者较为隐蔽且举证比较困难。例如,公民因加害人行为导致社会和他人对其品德评价降低,法人因加害人行为导致商誉下降、磋商中的合同被终止等。我国还没有明文规定名誉权损害后果的具体表现形式,而涉诉的名誉权案件也一直由法官自由裁量,对于是否存在损害后果及后果严重性,没有法定和统一的衡量尺度。这也是完善名誉权保护制度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4、损害后果与违法行为之间有因果联系

因果联系一般表现为直接和间接两种。侵害名誉权的构成必须是违法行为直接导致了损害后果。确定违法行为与间接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因果联系将导致权利滥用,这也与名誉权保护制度的初衷相违背。

审判程序热门知识

  1. 民事诉讼一审未开庭直接二审是否合法
  2. 当事人陈述前后矛盾的认定标准
  3. 申请支付令的条件
  4. 从宪法的角度看简易程序
  5. 江歌案庭审临近,华人境外犯罪中国法律能否对其进行追责
  6. 刑事申诉的程序与条件
  7. 合并审理的前提条件
审判程序知识导航

热门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借款人无力偿还借款时的纠纷
  3. 民间借贷中的保证人
  4. 集体合同的效力
  5. 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所欠的债务,离婚时如何承担?
  6. 房屋相邻关系
  7. 借名买房纠纷

诉讼文书合同下载

  1. 离婚房产分割起诉状范本
  2. 抚养权起诉状范本
  3. 行政答辩状范本
  4. 劳动仲裁先于执行申请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