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 更新时间:2025-07-22
审理再审案件时,合议庭应核实原审被告人(原审上诉人)的犯罪情况,包括被判决的时间、服刑期间是否有重新犯罪、减刑、假释以及刑满释放等情况。
在开庭审理前,合议庭应查明原审被告人(原审上诉人)的基本情况,并告知其享有辩护权和最后陈述权。随后,制作开庭笔录,并由合议庭成员和书记员签名。
开庭审理时,审判长宣布合议庭成员和书记员的名单,以及公诉人、辩护人、鉴定人和翻译人员的名单,并告知当事人和法定代理人享有申请回避的权利。
人民法院决定再审的案件,合议庭成员宣读再审决定书。而根据检察院提出抗诉进行再审的案件,公诉人宣读抗诉书。如果是原审被告人(原审上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提出申诉的案件,由其本人及其辩护人陈述申诉理由。
控辩双方分别陈述案件的事实、证据和适用法律等问题。合议庭对事实、证据和适用法律问题进行归纳和确认。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开庭后,人民法院不再接受新的有利于原审被告人(原审上诉人)的证据。在审判长的主持下,控辩双方对提出的新证据或对原审据以定罪量刑的证据提出异议进行质证。
对于原审被告人(原审上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提出申诉的案件,首先由原审被告人(原审上诉人)及其辩护人发表辩护意见,然后由公诉人发言,接着是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的发言。
对于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提出申诉的案件,首先由被害人及其代理人发言,然后由原审被告人(原审上诉人)及其辩护人发表辩护意见。
对于检察院提出抗诉的案件,首先由公诉人发言,然后由原审被告人(原审上诉人)及其辩护人发表辩护意见。
对于既有申诉又有抗诉的案件,首先由公诉人发言,然后由申诉方当事人及其代理人或辩护人发言或发表辩护意见,接着由对方当事人及其代理人或辩护人发言或发表辩护意见。
在审判长的许可下,公诉人、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可以互相进行辩论。
根据控辩双方的举证、质证和辩论情况,合议庭可以当庭宣布认证结果。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按照审判监督程序进行再审的刑事自诉案件,应当依法作出判决、裁定;而附带民事部分可以调解结案。
下列再审案件,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开庭审理:
(1)依照第一审程序审理的案件;
(2)依照第二审程序需要对事实或证据进行审理的案件;
(3)检察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的案件;
(4)可能对原审被告人(原审上诉人)加重刑罚的案件;
(5)有其他应当开庭审理的情形。
下列再审案件可以不开庭审理:
(1)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但适用法律错误,量刑畸重的案件;
(2)1979年《刑事诉讼法》施行以前裁判的案件;
(3)原审被告人(原审上诉人)、原审自诉人已经死亡或丧失刑事责任能力的案件;
(4)原审被告人(原审上诉人)在交通十分不便的边远地区监狱服刑,提押到庭确有困难的案件;但检察院提出抗诉的案件,人民法院应征得检察院的同意;
(5)人民法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决定再审,并经过两次通知后,检察院不派员出庭的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