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 更新时间:2025-07-18
劳动者在履行劳动合同期间,如果违反了忠于职守、维护和增进用人单位利益的义务,从而对用人单位造成了重大损失,就可以被认定为严重失职行为。严重失职行为可以包括两种情况:
未尽职责的严重过失行为是指劳动者在履行工作职责时,因为疏忽大意、不负责任等原因导致事故发生或者频繁产生废品、损坏设备、浪费材料等情况。
利用职务之便牟取私利的故意行为是指劳动者故意利用职务之便谋取个人私利,从而造成用人单位的有形财产、无形财产或人员遭受重大损失。
在一个大型中外合资企业中,一位流水线上的员工因为要求增加过节补贴的问题与单位领导发生争议。在情绪失控的情况下,该员工将流水线上的关键生产设备拆下并藏匿起来,导致整条生产线停工一天,单位无法按时交货,不得不承担延迟交货的违约金5万元。
企业当即决定解除与该名员工的劳动合同关系,员工不服,提起了劳动争议仲裁申请。
在仲裁过程中,单位提供了员工签字认可的《员工手册》,其中明确规定了违纪行为的情形,包括破坏生产设备等。更重要的是,《员工手册》也明确规定了关于“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规章制度的标准,即对公司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到3万元及以上者为“严重”。根据这些规定,企业能够提供充分的证据来证明解除劳动合同的行为是合法有效的。
最终,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依法驳回了员工的诉请,认定企业解除劳动合同的行为是合法的。
在处理严重失职单位时,企业的规章制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规章制度不仅需要在管理过程中发挥作用,同时也是企业在劳动争议中制胜的关键所在。
对于解除劳动合同关系的情况,单位必须确保自己拥有明确的、合法的规章制度。所谓的“明确的”要求是指单位必须能够提供符合法律规定形式的规章制度,以证明员工确实违反了相应制度,并且违反的程度严重,这两点缺一不可。
通过上述案例可以看出,企业的规章制度明确规定了何为“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规章制度的标准,这使得企业能够提供充分的依据来证明自己解除劳动合同关系的行为是合法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