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9-28
近年来,金融诈骗案件呈逐年增多的趋势。其中,被骗单位决策者的渎职和银行内部防范机制的不健全是犯罪分子屡屡得手的主要原因。
与犯罪分子的狡猾、奸诈相比,银行业的防范意识和手段还远远不够。犯罪分子已经使用计算机高清晰度扫描技术复制印鉴,而我们银行目前的印鉴真伪鉴定还停留在叠角阶段。一方面是用高技术武装起来的无孔不入的骗子,一方面是用肉眼观察来鉴定真伪的银行柜台工作人员,两者交锋,高下自见。
金融诈骗案件造成的后果十分恶劣。犯罪分子利用高息引资的方法,将别人的资金套进指定银行,然后通过各种手段划到自己账户使用,指望一年后结算时再将本金打回对方的账户。然而,一旦出现无墙可拆的局面,这些被引存的资金便不能按时“回笼”,负担就将直接转嫁到商业银行身上,从而人为地造成巨大的金融风险。
金融机构属于高风险行业,金融诈骗案属于金融风险中的“操作风险”。其实质是利用银行的信誉行骗,危害是银行要承担相应损失。在我国,中央银行是商业银行的最终“贷款人”,因此最终的损失要由国家来承担。银行在社会经济运行中起的是“放大器”作用,银行业如果出现支付困难,势必将引起金融恐慌,最终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因此,我国加入WTO后,银行的内控制度必须更加完善,以保持公信度,避免成为境外犯罪分子“洗钱”的中介,并防止公众不再信任国内银行,导致国有银行逐渐失去客户。
全国范围内屡屡发生的金融诈骗案暴露出银行内部管理的一些问题。银行业在发展中要注重业务、技术和制度的同步建设,缺一不可。这起诈骗案暴露出银行在以下三个方面存在薄弱环节:
总之,金融犯罪的增加对银行业和整个社会经济运行造成了严重威胁。为了防范金融诈骗案件,银行业必须加强内部管理,提高防范意识和手段,注重业务、技术和制度的同步建设,并建立过错追究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保护银行的信誉,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