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9-12
保证期间是保证人在担保合同中能够“容忍”债权人不积极行使权利的最长期间。根据《担保法》对“保证”概念的描述,我们知道保证是一种补充性的债务。保证人为他人承担债务,并不会消除原债务人的债务地位。在一般保证中,除非保证人丧失先诉抗辩权,债权人在要求保证人履行保证债务时,必须提供已先向债务人提起诉讼或申请仲裁,并且已对债务人的财产强制执行无果的证据。
即使在连带责任保证中,保证人和债务人处于几乎相同的地位,但保证人履行保证债务的前提是债权人向保证人提出履行保证债务的请求。如果债权人不提出请求,保证人可以不履行保证债务。在连带责任保证中,债权人可以选择向债务人请求履行债务,也可以不顾债务人而向保证人请求履行保证债务。债权人决定债权的实现方式,选择权在债权人手中。
保证制度是为了保护债权人利益而设立的法律制度,保证人在其中处于只负担债务而不享有相应权利的不利地位。为了平衡双方的利益,保证期间制度被设立,使得保证人不必承担无休止地为他人负担债务的风险。同时,保证期间也对债权人行使权利进行了限制,债权人必须在一定期间内主动行使权利。这个一定期间就是保证期间。因此,为了实现自身利益,债权人必须在保证期间内积极主动地行使权利,否则将承担不利后果。
保证期间的免除条件是债权人不积极行使权利和最长期间。只要在最长期间内债权人不积极行使权利,保证人就可以免除保证债务。
从以上对概念的界定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保证期间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保证期间能否中断在立法和司法上存在不同观点。
根据我国《担保法》第25条第二款规定,债权人已提起诉讼或申请仲裁可以中断保证期间,适用诉讼时效中断的规定。这表明立法承认保证期间存在中断的情况,具体内容适用诉讼时效中断的规定。
然而在司法上,最高院《若干问题司法解释》第31条规定,保证期间不因任何事由发生中断、中止、延长的法律后果。司法解释认为保证期间不适用诉讼时效方面的中断规定,否则就失去了规定的意义。
我认为保证期间不因任何事由发生中断,但在特殊情况下适用诉讼时效中断的规定。理由如下:
根据以上观点,保证期间适用诉讼时效中断的情况,并不仅限于债权人对主债务人提起诉讼或申请仲裁。因为《担保法》第25条第二款并未明确规定只有债务人被起诉,排除债务人和保证人一同被起诉的情况。债权人对债务人提起诉讼或仲裁并不符合中断的基本特征,债权人对主债务人主张权利的效力不及保证人。只有向保证人行使权利才能发生保证期间中断。在实践中,债权人仅起诉主债务人而未诉保证人的原因往往是主债务人有很强的清偿能力。在这种情况下,依赖保证期间中断而牵涉到保证人并不具有实际意义。因此,保证期间适用诉讼时效中断仅适用于一般保证中,债权人同时起诉保证人的情况。在审判或仲裁期间,保证期间中断直至裁判结果生效。